开心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后西游记 [复制链接]

1#


第一回 花果山心源流后派 水帘洞小圣悟前因


歌曰:
     我有一躯佛,世人皆不识,
     不塑亦不装,不雕亦不刻,
     无一滴灰泥,无一点彩色,
     人画画不成,贼偷偷不得。
     体相本自然,清静非拂拭,
     虽然是一躯,分身千百亿。
  诗曰:
     混沌既分天地立,阴阳递禅成呼吸。
     识知未剖大道生,文字忽传鬼神泣。
     五行并用多战争,三教同堂有出入。
     好求真解解真经,人天大厄一时释。

     
  所闻元会运世,中天开于子,地辟于丑,人生于寅,其蕴既已悉之前书矣,兹不再赘。若夫乾坤既立,万物既生,则天地之精华,阴阳之灵秀,自养成心源一派,而生人生物于以不穷矣。真是:
     
  未了先天又后天,东生西没逝长川。
  谁人不具真元性,几个如来几个仙。
     
  话说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天产石猴孙悟空,自保唐僧西天取经成佛之后,已高登极乐世界,无影无形的去逍遥自在,将这花果山生身之地,遂弃为敝屣而不居矣。不知人心虽有弃取,而天地阴阳却无兴废。这座山又阅历过许多岁月,依旧清峰挺黛、绿岳参天,原是个仙寰福地;水帘洞里那些遗下的猿猴,生子生孙,成群逐队,何止万万千千,整日在山前寻花觅果的玩耍。一日忽见正当中山顶上,霞光万道,瑞霭千条,结成奇彩。众猴见了,俱惊惊喜喜,以为怪异,你来我去的争看,如此者七七四十九日。
  这日,正是冬至子之半,一阳初复之时,忽然闻得空中一声响亮,就象雷鸣一般。吓得众猴子东躲西藏,躲了一会不见动静,又渐渐伸头缩脑出来张望。只见山顶上的霞光瑞霭,被两道金光尽皆冲散。内中有几个胆大的猴子,忍不住,竟爬到山顶上去观看,看见正当中那块大仙石中间,裂了一缝,缝中迸出一个石卵来。那石卵随风向日转个不休。转够多时,忽又一声响,迸作两半,内中迸出一个石猴来,五官俱备,四肢皆全,不知不觉早已会行会走,那两道金光却是他目中闪出来的。众猴看了,又惊又喜道:“怎么?一块死石头,又无气无血,却会长出一个活猴子来!大奇大奇!”遂将那小石猴牵牵引引领下山来,在乱草坡前将松花细果与他饮食,早有几个好事的猴子跳入洞中,将此奇事报之通臂仙。你道这通臂仙却是何人?原来当初只是一个通臂猿。因他灵性乖觉,时常在孙大圣面前献些计策,效些殷勤,故孙大圣宠用他。大闹天宫时,偷来的御酒仙桃尽他受用,故得长生不死。自孙大圣成佛去后,洞中惟他独尊,又知些古往今来的世事,故众猴以仙称之。这通臂仙自得了道,便不好动,只好静,每日但坐在洞中调养。这日闻知其事,因大惊喜道:“这果奇了!当时成佛的老大圣,原是天生地育,借石成胎,但此事渊源已远,如何又流出嫡派?待我去看来。”遂走出洞到山前,只见一群猿猕围着一个小石猴,在那里嬉笑。你看那小石猴怎生模样?但见:
     
  形分火嘴之灵,体夺水参之秀。金其睛而火其眼,原为有种之胚胎,尖其嘴而缩其腮,不是无根之骨血。禀灵台方寸之精华,受斜月三星之长养。虽裸露皮毛,而行止呈一派天机;倘沐袭衣冠,必举动备十分人相。堕落去为妖为鬼,修到时成佛成仙。
     
  通臂仙将那小石猴细细看了一会,见他跳来跃去,纯是灵性天机,不胜欢喜:这花果山水帘洞又有主了。因分付众猴道:“他此时虽不知不识,然灵光内蕴,有些根器,可任他率性而行,以扩充大道;若牿伤本来,参入人欲,便搅乱乾坤难于收拾了。”众猴听说,似信不信,皆欢欢喜喜听他顽耍。故这小石猴得以自由自在,独往独来,在山中长养。每日间不是寻花,便是觅果,也无忧愁烦恼,也不知春夏秋冬。
  真是时光迅速,倏忽之间,不觉过了几个年头,他的知识渐开,精神强壮,使思量要吃好东西,要占好地方。遇了个晴明天气,满山顽耍,便不胜欢喜;逢着个大风苦雨,躲在洞中,便无限愁烦;偶然被同类欺侮,便要争强赌胜;倘然间受了些亏苦,便也知感叹悲伤。这正是:
     
  物有七情,喜怒哀乐。
  触之自生,不假雕凿。
     
  忽然一日,一个同类的老猴子死了,小石猴看见,不禁悲恸。因问众猴道:“他昨日还与我们同饮食行走,今日为何便漠然无知,动弹不得了?”众猴道:“他过的岁月多,年纪大,精血枯,故此就死了。”小石猴道:“这等说,我们大家过些时也都要死了,岂不枉了一世?”众猴道:“这个自然,何消说得。”小石猴从此以后便惨然不乐,每每问众猴道:“我们可有个不死的法儿?”众猴道:“若要不死,除非是修成了仙道,便可长生。”小石猴道:“既修仙可以不死,何故不去修仙?”众猴笑道:“‘修仙’二字,岂是容易讲的?”小石猴道:“何故讲不得!”众猴道:“修仙要生来有修仙之根器,又要命里带得修仙之福分,又要求遇仙师,又要讲明仙道,不知有许多难哩!若是容易修时,人人皆神仙矣。”小石猴听了,虽不再言语,心下却存了一个修仙的念头。便暗暗的访问。
  忽一日,风雨满天,到不得山上去游乐,但蹲在洞中打瞌睡。蹲到午间,忽闻得后洞中有吟咏声。那小石猴真是心灵性巧,便悄悄走了去窃听。只听得吟咏道:
     
  头顶乾兮脚踏坤,万千秋又万千春。
  自餐御酒仙桃味,留得长生不老身。
     
  小石猴细听,却是通臂仙睡在石床上长吟见志。因心下暗想道:“人既叫他做通臂仙,定然有些仙意,况吟咏之词颇有仙机。我思量遍处去求仙,谁知转有个神仙在自家屋里。”又不敢轻易惊动他,便悄悄的走了出来。挨到天晴,往各山上去采了许多奇异花果,堆了一盘,双手捧到后洞来献与通臂仙。因跪下说道:“愚孙奉敬老祖。”那通臂仙见是小石猴,满心欢喜。因说道:“原来是你!你一向任性顽皮,今日为何晓得寻源头,认宗派?”小石猴道:“顽皮也要顽皮,结果也须结果,伏乞老祖垂慈。”通臂仙连连点首道:“我原看你有些根器,今果然发此超群之想,但我自我,你自你,你来求我却也无益。”小石猴道:“我闻得神仙往往传道,佛菩萨要度尽众生,怎说个无益?”通臂仙道:“是你也不知道,凡做神仙也有几等。有一等最上的:悟彻菩提,灵通造化,道法参天并地,就是玉帝也不敢以势位加他,我佛也不敢以神通压他,此等之仙方可度人度世;其次一等:修成金石,呼吸五行,朝游北海,暮宿苍梧,内可超凡入圣,外可点铁成全,此等之仙方有道可传,有教可设;象我辈下一等的神仙,不过窃药偷桃,保全性命,养山中草木之年而已,哪里有妙丹秘旨白日飞升的手段可以传人?所以说个求我无益。”小石猴道:“据老祖虽说是下等神仙,然窃药偷桃也要有些手段。”通臂仙道:“就是窃药偷桃也有几等。若说是扳倒老君的炉灶,摘残王母的灵苗,这便要通天彻地,换斗移星;若我辈啖宠幸之余桃,舔鸡犬之剩药,不过侥天之幸,碌碌因人成事,要什么手段?”小石猴道:“老祖怎么说这些没志气的话?天地间只怕没有修仙的径路,便没奈何了。若是老君果然有药,王母果然有桃,不怕没本事偷他些吃吃。”通臂仙嘻嘻笑道:“当时取经成佛的老大圣原说,天地精灵不竭,迟几百年自有异人续我灵根一派;今**有这样大志,足见老大圣之言不谬矣。”小石猴道:“请问老祖,当时取经成佛的老大圣,却是何人?”通臂仙道:“这话说起来甚长,也不是一时轻易说的。你且去把那顽皮消尽,野性收回,然后好对你细说。”那小石猴听了,欢欢喜喜的答应道:“老祖说得是。”遂走了出来,依旧到各山去顽耍;虽然顽耍,却心怀大道,看那月来日往,未免惊心,花落鸟鸣,不禁动念。真个是:
     
  野马未尝无辔,心猿亦有定时。
  既是有天有地,难言何虑何思。
     
  小石猴终日思想修仙消息,又怕性急缠恼了通臂仙,只得按纳定气儿忍耐。
  这一日,见天气晴明,风和日暖,花果满山,红红绿绿,景致甚是可爱。他忍不住又到后洞来跪着通臂仙说道:“今日前山风日甚美,敢请老祖游赏片时何如?通臂仙见了大笑道:“好个有心的猴子,我去我去。”遂毫不作难,带了小石猴一径走出洞来,竟到正当中山顶上一块石上坐下;小石猴又攀枝绕树,摘了许多鲜果来供献。通臂仙吃了几个果子,因开口道:“你可知道,你这身子从何处来的?”小石猴答道:“愚孙生来愚蠢,久昧前因,也不知身从何处来,只时常听众弟兄说,我就是这块石头里进出来,我不信。这—块顽石头,又无父精母血,我如何在内里安身立命?要求老祖慈悲指示。”通臂仙道:“此乃因缘大事,你既有心,我也不能闭口不言了。天地有四大部洲:东曰东胜神洲;西曰西牛贺洲;南曰南瞻部洲;北曰北俱芦洲。我们这地界乃是东胜神洲,我们这国叫做傲来国;我们这座山叫做花果山。这花果山乃十洲之祖脉,三岛之来龙,自清浊开时而立,鸿濛判后而成。这一块仙石,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,故高三丈六尺五寸,按政历二十四气,故围圆二丈四尺;按九宫,故有九窍;按八卦,故有八孔。内蕴天地之灵秀,外受日月之精华,故能毓成仙胎,产出灵种。”小石猴听了,不胜欢喜道:“不信石胎有许多妙处,莫非老祖哄我!”通臂仙道:“不是哄你,只因过取经成佛的老大圣,原也是这块仙石里出身,我因此知道。”小石猴欣欣问道:“原来这块石头已曾先产过一个老大圣来。敢问老祖,那老大圣初时怎生修道?后来怎生成佛?万望指示孙儿知道。”通管仙道:“那老大圣初生时,也似你一般一个小猴儿,只因他心灵性巧,有本事穷源测流,寻了这一个水帘洞与众族眷安身,故众猴即奉他为主。他在这山中朝欢暮乐,十分快活。只因他根器不凡,忽—日想到无常,迅速发一个大愤,去四海求仙。求了二三十年,不知在哪里遇了真师,修成大道,便会腾云驾雾,一个筋斗直去十万八千里远;又学成七十二段变化,雄霸此山,四境的妖魔尽皆拱伏;又走到水晶宫,问龙王讨了盔甲兵器;又打入森罗殿内,将猿猴眷属尽皆除名。因此惊动了玉皇大帝,遣十万天兵围绕此山,要擒拿老大圣,被老大圣手持一条铁棒,将十万天兵打得东逃西窜,奔走回天。”说到此处,喜得个小石猴抓耳揉腮道:“好本事,好本事!快活,快活!老大圣似这般英雄,后来却为何又肯做和尚去取经?”通臂仙道:“老大圣自打退了天兵,玉皇大帝无法奈何,只得遣太白金星来招安。初一次封为弼马温,他嫌官小,反下天宫;后一次封做齐天大圣,方才意足,却又不安其位,偷吃蟠桃御酒,搅乱王母娘娘的胜会,又带了许多蟠桃御酒到洞中来受享。我因蒙老大圣欢喜,与我许多吃,故此至今不死。后来玉帝闻知大怒,调二郎小圣带领梅山七弟兄,布天罗地网来捉拿,玉皇御驾亲至南天门观战。老大圣倚着铁棒威风,杀得天昏地惨,日月无光。他却全然不怕。不料,暗暗的被李老君抛下个金刚琢来,将老大圣打了一跌,方被二郎小圣捉住。拥到斩妖台下,刀砍斧剁俱不能死,雷打火烧亦不能伤;李老君带到八卦炉中锻炼了七七四十九日,启炉之时又被他走了。玉皇无法,只得求请我佛如来,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行山,把老大圣压住。一压直压了五百年,老大圣方才悔消恶业,重立善根;又感得观音菩萨劝化,做了旃檀功德佛的徒弟,往西天求取真经。一路上降妖伏怪,建立了万千功行,方才成了正果,证了金身,做个斗战胜佛,如今在西方极乐世界好不逍遥自在。此虽是老大圣法力洪深,却也赖花果山这块仙石钟毓之灵。不期这仙石的精灵不尽,今日又生出你来,你就是老大圣的嫡派了。”小石猴道:“此山精灵,当时已被老大圣发泄尽了,今日孙儿再出,亦是赘疣,恐不灵了。”通臂仙道:“你不晓得,天有后先,道无不继。老大圣得了先天灵气,故生于千百年之前;你今得了后天灵气,故生于千百年之下。”小石猴听了,满心快活道:“据老祖说来,我既是老大圣嫡派子孙,老大圣姓甚名谁,也须知道。”通臂仙道:“老大圣姓孙名悟空,取经时又有个通俗之号叫做行者,又自称齐天大圣。”小石猴道:“老大圣既姓孙,我也只得姓孙了。老大圣叫做孙悟空,我想‘悟空’二字乃是灵慧之称,我一个顽蠢之人,如何敢希灵慧?只好在真实地上做功夫,莫若叫做个孙履真罢了。我又不做和尚去取经,这通俗之号也用他不着,不必起了。老大圣既自称齐天大圣,我怎敢与老大圣比并,只好降一等叫做齐天小圣如何?”通臂仙听了,哈哈笑道:“自起的姓名,倒也有些意思,只是此皆外面的皮毛,老大圣的性命作用,也须细心理会,方有真际。”小石猴道:“欲赤须近朱,欲黑须近墨,若要步武老大圣的芳规,必须亲炙老大圣的风范。老大圣既成仙成佛,自在天地间,敢求老祖指示一个居止,待愚孙好去寻访。”通臂仙道:“老大圣已证菩提,岂复与凡夫接见!”小石猴道:“仙佛若不与人接见,便与死了的一般,修他何用?”通臂仙道:“仙佛也不是不与人接见,只恨凡夫的根器浅,见他不得。你既有心要见老大圣,也是你返本还原的好念头,只是一时因缘未到。且教你看一件东西,虽然不见老大圣,却与亲见老大圣也相去不远了。”小石猴听了欢喜不尽,跪在通臂仙面前拜了又拜道:“万望老祖速速垂慈!”那通臂仙言无数句,话不一席,引得这小石猴:
     
  棒影当头,喝声震耳。
     
不知毕竟看什么东西,有什么话说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

分享 转发
TOP
2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二回 旁参无正道 归来得真师


诗曰:
     是非憎爱世偏多,仔细思量奈我何。

     觅却肚肠须忍辱,豁开心地任从他,

     若逢知己须依分,总遇冤家也共和;

     若能了却心头事,自然证得六波罗。

  又曰:

     着意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岭头云。

     归来笑折梅花嗅,春色枝头已十分。

     

  话说小石猴苦缠住通臂仙,要访问老大圣消息,通臂仙见他立意真诚,只得指引他道:“老大圣初时大闹天宫,与后来西方路上降妖伏怪,全仗一条如意金箍棒显威风,逞本事;自从成佛之后,乱不作,妖不生,用他不着,遂留在洞后山上,以为镇山之宝。又留下四句偈子,说道:

     

  道法得力,铁棒再出。

  铁棒成功,实即是空。

     

  此中似有玄机妙解。你既有志要见老大圣,我领你去拜拜这金箍铁棒,岂不就与见老大圣一般。”小石猴道:“既有老大圣的遗物法旨,何不早言?使孙儿欢喜。”通臂仙道:“只要你肯尽心努力,此时也未晚。”遂起身领了小石猴转到洞后山上来。原来洞后山上不甚高大,虽四面有路可通,却隐隐包藏腹内,不许人容易窥见。

  这日,小石猴跟着通臂仙走到山下,才望见一条铁棒,如石柱一股壁立直竖在山顶当中,约有二丈长短,碗口粗细,光彩罩定。知是仙佛神物,不敢怠慢,忙跪下磕了许多头,方才爬起来细细观看。看了一会,不住口的赞扬道:“好一件宝贝,不知有多少重哩?”通臂仙道:“当初老大圣使这条棒,只象使灯草一般,是以上天下地无人敢敌。今**既要学老大圣的威风,须要有使金箍棒的气力才好。”那小石猴不知好歹,竟走近前。将金箍棒用双手抱定一摇,指望移动移动。谁知使尽平生之力,挣得满面通红,莫想移动分毫!慌得他朝着铁棒只是磕头道:“难难难,这神仙做不成!”通臂仙看着笑道:“你这小猴头忒也性急,当初老大圣修炼多年,方具神力;你一个才出胎的柔筋嫩骨,怎就想当此大任!你也不要这般卤莽,你也不可怠惰,好去潜心修炼,因缘到日,或者有个机关。”小石猴听了连连点首道:“老祖说得是。”自此之后,小石猴便无心到各处顽耍,每日只守定这条铁棒操演气力,铁棒莫想弄得动,只好将几块大顽石拨来拨去。过了些时,自觉力量有限,苦上心来,便没情没绪,恹恹倦倦,象个睡不醒的模样。通臀仙看见,因喝道:“小小猴儿便如此懒惰!”小石很忙跪下道:“愚孙不是懒惰,只因有力没处用,要用又没力气,故此闲行也。”通臂仙道:“你岂不闻儒教圣人孔仲尼说得好,有能一日用其力,我未见力不足者。”小石猴听了默然道:“老祖说得是。”口里虽然答应,心里却无主张,无法奈何,只得又走到铁棒下抚摩想象,忽然大悟道:“是了是了,这条铁棒乃是天地间的宝贝!老大圣也是成仙之后方能运用,我一个凡人如何使想施为?我想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为今之计,莫若也学老大圣四海去求成仙道,那时定有妙用。”主意定了,遂到后洞来辞别通臂仙道:“愚孙要别老祖去求仙了。”通臂仙笑道:“求仙好事我不阻,你但出门,便有千歧万径,须要认真正道,不可走差了路头。”小石猴道:“我只信步行将去,想也不差。”通臂仙道:“信步行将去固好,还要认得回来。”小石猴道:“有去路自有来路,不消老祖费心,但不知尘世中哪几等人方有仙术?”通臂仙道:“世上有三教,曰儒,曰释,曰道。儒教虽是孔仲尼治世的道法,但立论有些迂阔。他说,天地间人物有生必有死,人当顺受;其证仙佛,求长生不死,皆是逆天。衣冠礼乐颇有可观,只是其人习学诗书,专会咬文嚼字,外虽仁义,内实奸贪,此辈之人决无成仙之理,不必求他;要求,还是释、道二教,常生异人。”小石猴听了,满心欢喜道:“老祖说得是。”谢了出来,也就学老大圣的故事,将木头编成一个筏子,用竹为篙,央几个相好的猿猴同扛到海中;又带了许多果子干粮,拜别了通臂仙与众猿猴,竟摇摇摆摆走上筏子坐下,随风而往。不期东南风大,不数月早飘到北俱芦洲。

  这芦洲极是苦寒地面,人少兽多,就是极贵的人工帝主,也看是禽形兽状,与魍魉魑魅相同。小石猴到了其处,也不知叫甚地方,将筏子拽到海滩之上,竟走上岸去访问。走了一二十里,并无城郭人民,偶然见几个蠢物,也不知是人,也不知是鬼,与他说话却又言语不通。小石猴走了几处皆同,心下想道:“这等禽兽地方,如何得有仙佛?是我来差了!再别处去吧。”因复到海边,找着了筏子,依旧走在上面,恰遇着东北风,直吹到西牛贺洲。

  这贺洲地方,使衣冠文物有如中国。小石猴弃筏登岸去观看,见人烟凑集,景致繁华,满心欢喜,这个所在定有神仙。遂东西访问,访了许久,忽有人指点道:“此去西南六十里,有一座青龙山。山上有—个白虎洞,洞中有一个参同观,观中有一位悟真祖师,道法高妙,乃当代神仙。你要学仙,除非到那里寻求。”小石猴听了,满心欢喜道:“造化,造化!被我访着了。”遂一径的走了六十里路,远远望去,果然有一座山,峰峦回合,树木苍苍,俨然象一条青龙蜷曲。走到山上往下一观,又见一片白石,一头高一头低,就似一只白虎蹲伏。小石猴想道:“此中定是白虎洞了。”从山上走下来,到白石前一看,果然有个洞门包藏在内。走进洞门,早已望见一座观宇,飞甍画栋,甚是庄严。但见:

     

  殿阁峥嵘,山门曲折。殿阁峥嵘,上下高低浮紫气;山门曲折,东西左右绕青松。祸福昭昭,炉火常明东岳殿;威灵赫赫,香烟不断玉皇楼。三清上供太乙天尊,四将旁分温关马赵,不知灵明修炼如何?先见道貌威仪整肃。

     

  小石猴走到观前一看,只见上横着“参同观”三个大字,心上喜道:“我来得不差了。”两扇观门虽然大开着,却不好轻易进去,只得存身等待。等了许久,不见一个人出来,遂悄悄挨身入去。到了二山门,见贴着一副对道:

     

  日月守丹灶,

  乾坤入药炉。

     

  心下想道:“口气虽大,却只是烧炼功夫。”正踌躇间,忽正殿上走出一个道士来,怎生打扮?

     

  头戴玄冠,身穿道服。黄丝绦飘漾仙风,白玉环端凝法相。体清骨秀,望中识瑶岛仪容;气静神闲,行处显蓬莱气象。
     

  那道士看见小石猴在二门立着,因问道:“你是什么人,到此何干?”小石猴忙向前打躬道:“我是学仙的弟子,因闻得悟真祖师乃当代神仙,道高天下,所以不远万里而来。要拜在门下修仙了道。”那道士听说,又将小石猴上下估了两眼,道:“凡修仙之人,必要鼎器灵明。你虽然人相,尚未脱兽形,怎么思量此事?”小石猴道:“人兽之形虽说有异,然方寸灵明却未尝有二,怎么思量不得?敢求领见悟真祖师,自有话说。”那道士笑道:“哪里来的野种?这等性急!祖师在菩提阁上明心养性,就是国王三番两次的恳求,或者许他—见。你就有求道之心,也要个入门渐次。小石猴道:“渐次却是怎生?”道士说道:“凡求仙之辈,初入门时,先要在定心堂把心定了;然后移到养气堂去调息,心定气调;然后驱龙驾虎,从丹田灵府直透尾关,再冲过夹脊关、醍醐顶,方可相见。此时如何便生妄想?”小石猴就道:“立地成仙便好,既不能够,便慢慢做去也罢。但不知定心堂在何处?就烦仙师领我去定心。”道士说道:“既要去,随我来。”遂转身领了小石猴入去。小石猴只道是廊房偏屋,不料却是大殿;正中间灵台之上,八宝砌成,好似瑶宫金阙。道士走上前把门开了,道:“进去,进去。”小石猴见庄严华丽,不管好歹,竟将身钻了进去。才钻进去,道士早把门关了。小石猴进到内里,指望有窗有户,见天见日。不期这堂中孔窍全无,黑暗暗不辨东西南北,四周一摸尽是墙壁,气闷不过;欲待走了出来,却又没处寻门。乱了一会,没法奈何,坐在地下想道:“堂名定心,却又如此黑暗,正是弄人意思。我既要定心,便当一念不生,一尘不染,管什么黑不黑,亮不亮。”便以心观心,在内中存想。过了许久,只觉灵机天趣,流盎满前。再睁眼看时,忽一室生明,须眉俱见。喜得个小石猴抓耳揉腮,却原来定心中有如许光明。古语云:虚室生白。信不诬矣。起初还只是光明,又约略坐了几日,只觉光明中别有一种灵慧之气,使人彻首彻尾的都照见。

  小石猴正在欣欣得意之时,忽一声响,两扇堂门开了。道士在外面叫道:“修仙的,闷得慌么?”小石猴从从容容的走将出来答道:“倒好耍子,不闷不闷。”道士道:“里面黑么?”小石猴道:本性光明,不黑不黑。”道士道:“既定了心,随我到养气堂去。”小石猴道:“去去去。”跟着道士就走。原来这养气堂不在观中,转在山上,却只是间屋儿。走将进去,也不知有几多层数,委委曲曲,竟没处寻入路。急回身看时,那道士已将大门紧紧闭上,惟门上左右两个大孔,可以出入。小石猴已得了定心之妙,便安安静静坐在里面,看那阴阳,就似穿梭一般的出出入入。到了子、午、卯、酉四时,真觉阴阳往来中,上气下降,下气上升,津津有味。坐到那无间断时,不觉满身松快,举体皆轻。坐了些时,正想着要往内里去看看,只见道士又开了门,叫道:“那养气的,出来吧。”小石猴笑嘻嘻走出来道:“养气正好快活,为何要出来?”道士说:“七七四十九日,养足则气自能调,不必养矣。”小石猴道:“既如此,便该驱龙驾虎了。求仙师指引。”那道士初时,只指望将定心、养气两件事难倒小石猴;定心心定,养气气调,便有些妒忌起来。因问道:“你来了许久,并不曾问你是何处人,姓甚名谁?”小石猴道:“我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人氏,姓孙名履真。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,便是我嫡派祖宗。我祖道行高,今已证果成了斗战胜佛。我恐怕败坏家风,故出来修仙了道,要做个世家。”道士听了愈加妒忌,说道:“你人虽丑陋,却是个有来历的,须得祖师亲传道法方妙。但祖师正要产育婴儿,不肯见人。你须耐心守候,自有好处。”小石猴道:“既有好处,甘心守候。”自此之后,何住在观中,虽不能够面见祖师,而祖师动静却时时得以察听。

  一日,在山巅上顽耍,望见观后园中一个老婆子,引着几个少年女子在那里看花耍子,个个穿红着绿,打扮得袅娜娉婷,十分俏丽。小石猴看了,心下惊讶道:“出家人如何有此?”因从后山转到后园门外来窥看,只见一个小道童在溪边洗菜。小石猴因挨上前,问道:“小师兄,这园中许多女子,是谁家宅眷?”小道童笑道:“孙师兄,你既学修仙,这些事也还不知道?”小石猴道:“我是个初学,实不知道,望师兄指教。”小道童道:“修仙家要产婴儿,少不得用黄婆、姹女。那一个老婆子,便是黄婆;那几个后生女子,便是姹女。这就是祖师的鼎炉药器。”说罢,竟提着洗的菜进后园去了。小石猴暗想道:“这祖师不肯见人,又养着这些少艾,定是个邪道了。我且偷看他一看。”到了夜深黑暗,拿出他的猿猴旧手段,轻轻的从前殿屋上直爬到后殿菩提阁边,从窗眼里往内一张,只见两支红烛点得雪亮。一个皮黄肌瘦的老道士,拥着三、四个粉白黛绿的少年女子,在那里饮酒作乐;又一个黄衣老妇,在中间插科打诨道:“老祖师少吃些酒,且请一碗人参肉桂汤壮壮阳,好产婴儿。”小石猴听了,忙爬了出来,叹口气道:“果然是个邪道,可惜空费了许多工夫。”到第二日天明,也不辞道士,竟自下山去了。一路上想道:“这祖师享如此大名,却是假的,其余料也有限,不如到别处去吧。”依旧走到海边,又编了个筏子坐在上面,顺着西北风,直吹到南瞻部洲地界。他在参同观虽未得真诠,却亏了定心养气的功夫,只觉心性灵慧了许多,精神强健了数倍,不象前番迟钝。每日欢欢喜喜,穿州过县的求真访道。

  原来这南瞻部洲虽然是儒祖孔圣人君臣礼乐治教的地方,怎奈人心好异,却崇信佛法;凡是名山胜境,皆有佛寺,缁流法侣,遍满四方,或是讲经,或是开会。不过借焚修名色,各处募化钱粮,以长旺山门,并无一位高僧、善知识究及身心性命。小石猴访求了许久,见处处皆然。心下想道:“求来求去,无非是旁门外道,有何利益?前日定心养气中,自家转觉有些光景,与其在外面千山万水的流荡,莫若回头归去,到方寸地上做些功夫,或有实际也未可知。”算计定了,遂走到海上编个筏子,乘着西南风,依旧飘回东胜神洲。

     

  四海求仙不见仙,口皮问破脚跟穿;

  谁知道法无枝蔓,一个人心一个天。

     

  小石猴舍了筏子上了岸,欣欣然走回花果山来,看见本地风光,满心欢喜。正思量另寻个存身所在,早被众猴看见,迎着问道:“你回来了,求的仙如何?”小石猴竟不答应,只是走。一头走一头想道:“这洞里嘈杂,如何修得道?倒是后山无漏洞好。”竟不进洞,往后山无漏洞走去。原来这无漏洞正是花果山的灵窍,上面只一个小口,下面黑魆魆的,也不知有多少深,从来没一个人敢下去。此时,小石猴进道之心勇猛,走到洞口住下一张,道:“妙,妙!”也不思想进去怎生出来,竟涌身跳了下来。那些跟着看的猴子见了,惊的惊,喜的喜,都以为奇事,来报知通臂仙。通臂仙道:“由他由他,自有妙处。”众猴散去不题。

  且说小石猴跳到底下,只说乱砖碎石,定是高低不平;谁想茸茸细草,就象锦茵绣褥一般,十分温软。小石猴坐在上面,甚是快活。虽然黑暗,他却不以为事,原照定心堂旧例,放下众缘,存想了一周时,忽灵光透露,照得洞中雪亮,再存想了几日,只见灵光闪闪烁炼,若有形象;存想到七七四十九日,只见灵光中隐隐约约现出一个火眼金睛尖嘴缩腮的老猴子,手提着根如意金箍棒,将口对着他耳朵边,默传了许多仙机秘旨,真如甘露洒心,醍醐灌顶。霎时间早已超凡入圣。急欲再问时,那老猴子早逼近身,合而为一矣。小石猴大悟道:“原来自己心性中原有真师,特人不知求耳!”一霎时,便觉举体皆轻,神力充足,七十二段变化,俱朗朗心头。心中犹恐不真,暗想道:“且出去试试金箍棒,看是如何?”将身轻轻一纵,早已飞出洞外。正是:

     

  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

     

  不知出来使得动这条金箍棒否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TOP
3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三回 力降龙虎 道伏鬼神


词曰:
     试看洋洋为盛,须知木旺金强。惊天动地播馨香,终是粗疏伎俩。

     一点慧登无上,两间气塞洪荒。主人白日吐灵光,不怕火灯不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右调〔西江月〕

     

  话说小石猴,在无漏洞中得了自心中的真师传授,便一时卖弄神通,跳出洞外,要试试金箍铁棒。此时恰好天明,红日初升。他走到铁棒跟前,将两袖卷起,口里祝诵道:“老大圣有灵有圣,助你子孙一臂之力,好与你重展花果山威风,再整水帘洞事业。”说罢,用双手将铁棒一举,真个作怪,那条铁棒早已轻轻随手而起,喜得个小石猴心花都开了,便暗依着心传的用法,左五右六,丢开架子,施逞起来。初时犹觉生疏,舞了一回,渐渐熟滑,便嫌山低碍手,又捏着腾云诀法,将脚一顿,叫声:“起去!”早已起在半空,放开铁棒,纵纵横横,就如一条游龙在天际盘旋。满山的猴子,不知是小石猴成了仙舞棒,但见半空中霞光瑞气,滚作一团,以为奇事,忙报知通臂仙,都走到山前观看,看了半日,都只鄙作野仙过。小石猴从上看下转看得分明,遂渐渐按落云头,舞到面前。众猴子此时方看得明白,一齐嚷道:“原来是孙小圣舞金箍棒,大奇大奇!”小石猴听了,欣欣得意,因停住手将铁棒竖在山前,向通臂仙下拜道:“老祖看愚孙舞的棒,比当初老大圣的何如?”通臂仙慌忙扶起道:“你如今已成了仙,得了道,如何还行此礼?”小石猴道:“就是成仙得道,也亏老祖指点之功,如何敢忘!”通臂仙道:“你是哪里学来的棒法?与老大圣一般无二。”小石猴嘻嘻的笑道:“老祖好眼力,我这棒法就是老大圣传的,怎不一般!”通臂仙道:“此山自老大圣成佛之后,无主久矣,众子孙多没些规矩。你既传了老大圣的道,你就是此山之主了。”小石猴道:“老祖在上,愚孙怎敢僭妄?”通臂仙道:“你知我是一个世外闲散之人,不必过谦。”遂令满山众猴子都来参见新大王。众猴子看见小圣半空中舞棒,何等神通,谁敢不伏!遂分班依次行君臣之礼。礼毕,各各去采仙桃,摘异果,备酒与大王贺喜;惟通臂仙以宾礼相陪。饮到半酣之际,通臂仙说道:“大王,这条铁棒使得趁手么?”小石猴道:“好倒好使,只嫌他郎伉,不便收拾。”通臂仙道:“大王原来不知,这条铁棒原是大禹王的天河定底神珍铁,又叫做如意金箍捧,要大就大,要小就小;当初老大圣只变做个绣花针藏在耳朵里面,怎么不便收拾?”小石猴听了不信,道:“哪有此说?”通臂仙道:“大王不信,请试试看。”小石猴真个走到山前,将铁棒拿在手中,叫道:“我要小些!”忽然就小了许多。连连叫道:“小小小!”到绣花针一般才住,放在耳朵里面恰恰正好;拿出来叫声:“大大大!”依旧是一条金箍棒。喜得个小石猴满心痒不知摸处,连连朝着通臂仙谢道:“多蒙指教。”自此之后,山中无事,便提着条铁捧到各处试法。

  一日,游到东海上,看见波涛汹涌,鱼龙出没,心下忽道:“我闻佛家将龙放在钵盂中畜养,名曰豢龙;又有一种英雄豪杰,力能屠龙,将龙肝充作八珍之味。我今得了道法,也不耐烦取来钵中豢养,也不伤生害命去屠他。今闲行无事,且钓他一个起来耍耍。”遂取出金箍棒叫声:“变!”变做一根钓竿,万丈丝纶,纶上挂一个钩子;又拨下一根毫毛,吹口仙气,变做一颗斗大的明珠,挂在钩上,轻轻投在水中。那颗明珠到了水里,光彩陆离,引得部些小龙子龙孙都争来吞夺。吓得那巡水夜叉慌忙跑到水晶宫,报与老龙王道:“大王,祸事到了!”老龙王惊问道:“何事?”巡水夜叉道:“海岸上不知何处走了一个仙人来,雷公嘴、火眼金睛,好似当年借兵器的孙大圣一般模样;只是年纪小些,手拿着约竿丝纶,以明珠为饵,在那里钓龙哩!我王的大殿下、小殿下。都七八被他钓去了。”老龙王听了,大惊失色道:“这却如何是好?”鳌丞相奏道:“何不令鲤将军带领虾兵蟹将,兴波作浪去杀了他?”老龙王道:“别个犹可,若说象雷公嘴、火眼金睛的孙大圣,这却惹他不得,莫若出去看光景,还是求他为上。”遂领了许多水兵,半云半雾,半波半浪的逼近岸边,近着问道:“何处上仙?请留尊名。”小石猴看见老龙王领着兵将来问他,因嘻嘻笑道:“我不说你也不知,我是当年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,大闹天宫,玉帝亲降旨封弼马温,后加齐天大圣,今证果斗战胜佛孙悟空嫡派子孙,新成道法尚未受职,承家德自称齐天小圣孙履真是也!”老龙王又问道:“既是齐天孙大圣的令嗣,当初老大圣与小龙薄有一面之交,小龙曾送他一块天河定底神珍铁,又叫做如意金箍捧,上仙既系他一体,老大圣成佛之后,这件宝贝不知如今却在何处?”小石猴笑道:“贤鳞长也太多心,莫非疑我假冒宗支,要个证据么?这也不难。”将钓竿丝纶提起,仍旧复做一条金箍捧拿在手中。先丢开解数,舞得天昏地暗,后照老龙王劈头打来,道:“贤鳞长,请细看看这条铁棒是也不是?”吓得个老龙王诺诺倒退,连连打躬道:“正是,正是!不要动手,且请到小宫献茶。”小石猴道:“正要造宅奉拜,只是莫嫌残步。”老龙王道:“不敢,不敢!”忙叫分开水路。此时,鲤将军与虾兵蟹将已吓得屁滚尿流,听叫开路,都战战兢兢往前奔驰。小石猴手执着铁棒,竟摇摇摆摆步入水晶宫来,老龙王忙叫备酒相留。不一时,珍味满前,音乐并奏,又邀了西南北三海龙王都来相陪。饮酒中间,这个龙王说道:“当初,老大圣与小龙实系故旧,还求青目。”那个龙王又说道:“小龙既与小大圣忝在通家,要甚么宝贝只管来取。”你求情,我称颂,奉承得小石猴满心欢喜道:“既系通家故旧,又承高情降伏于我,只要你长远为我镇压虎势,我也再不来聒噪你了。”说罢,竟提着铁棒跳出海外,竟回花果山去了。众龙王都惊惊喜喜,老龙王道:“早是不曾听鳌丞相之言,若兴兵与他厮杀,此时弄出大祸来了。”遂商议时时进贡些珍宝,以图安静不题。正是:

     

  少自微微老自强,兴云作雨不寻常。

  慢言九五飞天去,若遇潜时只合藏。

     

  小石猴既降伏了龙王,又想道:“海中既以龙为王,山中必以虎为君了。龙乃真阳,有些灵性,还认得我小孙是个好人,百般结识我,这也放得他过;那虎是个残暴的蠢物,逢人便思量嚼他,况且住在山中,这山中又是我子孙出入的所在,若不整治他一番,他必定以我子孙为鱼肉,岂不损了威风,坏了体面?”算计已定,便拖着铁捧到西山来寻虎打。谁知老虎就象恶人一般,虽不知礼义,吃人无厌,却也只是欺负良善软弱;倘撞见专搏虎的冯妇与惯射虎的李广,他却也害怕。

  这日,巡山的饿虎听得有人走动声响,满心欢喜道:“今日造化,又有饱食了。”忙伏在树林丛中窥看,看见孙小圣雄纠纠,气昂昂,拿着金箍捧走进山来,东张西望。那大虫虽然顽蠢,然贪生怕死也是一般,看见势头有些古怪。便不敢现身,悄悄走回穴中,报与众虎道:“有个人进山来了。”众虎嚷道:“你这呆种,既有人进山,何不白白吃了他!又来来报什么?”那大虫摇着尾道:“我看那人尖嘴缩腮,定然鄙吝,不象个肯把人白吃的。”众虎道:“纵然鄙吝,遇着我们这班凶神,却也饶他不得。”七、八只猛虎一齐咆咆哮哮跑了出来,竟奔前山。孙小圣远远望见,欢喜道:“孽畜来得好!我正要寻你。”抡着铁棒,照头就打。那七、八只虎却也猛恶,一齐张牙舞爪,四面窜扑将上来。孙小圣见了道:“好孽畜,不知死活!我也顾不得伤生了。”把铁棒紧攥一把,一个鹞子翻身,那条铁棒随身似风车一般,一个旋转,众虎躲闪不及,牙荡着牙碎,爪遇了爪伤,骨磕着骨断,皮抓着皮开,尽皆负痛,东西逃命;独有一只老黄虎,后腿被铁棒扫了一下,跌倒在地,动弹不得。孙小圣赶向前又要打下,只见那黄虎伏在地下连连点首,似有求饶之意。孙小圣因停了铁棒,喝道:“孽畜!你也知道要性命么?”那虎只是点头。孙小圣道:“你既怕死,我也不忍伤生。我花果山右山有个空缺,常常被人偷果,今带你去看守吧。”遂拔下一根毫毛,变作一条铁索,将虎头缚了,就如牵羊一般牵了回来;另换一条铁链,锁在一块有孔的大石头上,叫他看守门户。那虎服服帖帖听他使唤。真是:

     

  金刚雄且壮,终日守山门,

  我佛慈悲相,端居称世尊,

  微妙无一寸,丈六现昆仑;

  始知无上理,是谓天地根。

     

  那小石猴自龙屈虎伏,殊觉独尊,十分快活。因谓通臂仙道:“我赖祖传道法,横行直撞,做了个神仙;然做神仙要洞达阴阳,通透五行,我却全然不懂。明日会着那上八洞、中八洞、下八洞众圣群仙,讲生死,论善恶,一时答应不来,岂不被人看做叉路货,受他轻薄。”通臂仙笑道:“大王又来谬谦了。俗语说得好,一法通,万法通,天下无有不明道理的神仙。大王既有此等通天彻地的手段,自有测往知来的见识,莫要说谎哄我。”小石猴道:“我与老祖一家人,怎敢说谎哄你!若论变化,说腾挪,刁钻小巧,不敢欺,般般皆会,件件皆能,愈出愈奇;至于成已成物,尽性至命的大道理,其实糊糊涂涂不会讲究。”通臂仙道:“糊涂倒也行得去,只恐背前面后终有人指搠大王。既要做个古今不朽的正气神仙,这些生生死死善善恶恶的道理,还须细着讲究。”小石猴道:“我也情愿如此,但不知寻谁可以讲究。”通臂仙道:“这个不难,木有本,水有源,要知善恶生死,须问阎罗天子。”小石猴听了,欢喜道:“老祖说得是,我就去问。”遂取出铁棒,存神属想,一个筋斗直打入幽冥地府来。早遭几个不知事的少年夜叉看见,忙上前拦挡道:“什么厉鬼?敢如此行凶!”孙小圣笑骂道:“把你个不晓事的魍魉!我是厉鬼,你难道转叫做个善人?不要走,吃我一棒!”将棒稍略拨一拨,早惊倒无数小鬼叫苦连天,却惊动几个老夜叉、老小鬼出来张望。看见孙小圣的模样,忙跑入森罗殿,报与十殿阎君道:“祸事,祸事!数千年前的那个雷公嘴、火眼金睛的恶神道,又打来了。”秦广王道:“胡说!雷公嘴、火眼金晴是孙悟空了;我闻他已成正果,登了佛位,如何肯行凶又作少年恶状,莫非错看了?”老夜叉、老小鬼齐声道:“是他是他,不错不错。”十王惊疑不定,只得整衣迎出殿来。

  孙小圣早已走至阶前,十王请到殿上分宾主坐下。秦广王先开言问道:“上仙尊颜好似齐天孙大圣一般,久闻大圣已享西方极乐,今日有何贵干,又到此幽冥下界?”孙小圣道:“贤王好眼力,看得不差。成佛的齐天大圣乃是家祖,在下晚辈,贱名履真,自愧不能亲承祖训,又恐怕堕落了家声,勉强自作聪明,修习些皮毛粗道,聊以保全性命;但愧无师无友,茅塞胸中,故竭诚奉拜,恳求列位贤王看家祖薄面,指教一二。”。十王齐道:“上仙差了。大道玄机乃造化所秘,从来仙圣俱未发明,即我佛拈花微笑,亦是捕风捉影;何况我辈冥王根识浅薄,不过奉簿书从事,焉有高论以效刍荛。”孙小圣道:“列位贤王不谓过谦,俗语说得好,耕问仆,织问婢。他事不敢苦求,但生死一案,乃列位贤王之执掌;善恶两途,乃列位贤王所分别。且请问:颜回寿夭,盗跖长年,这个生死善恶却怎生判断?”秦广王道:“上仙不耻下问,敢不竭愚。概论其常,则寿夭本于善恶;分言其变,则寿夭万万不齐。有资禀弱强之寿夭,有斲丧保养之寿夭,有天眷天罚之寿夭。若颜回、盗跖之寿夭,乃资禀强弱之任其夭也。有流芳遗臭之善恶,有享福受祸之善恶,有应运应劫之善恶。若颜回、盗跖之善恶,乃流芳遗臭之显其名也。故阴司判断不敢执一。”孙小圣道:“贤王常、变二论,最是明白。变者既万万不齐,且莫去管他,只说本于善恶。常人之寿夭,还是贤王临时斟酌其善恶,使他或寿或夭?还是预先知其善恶,而注定其寿或夭?”秦广王道:“凡人之生,南斗注生,北斗注死。阴司不过按其年月日时,勾摄奉行,片刻不敢差移,岂容临时斟酌?”孙小圣道:“若是这等说,人之生死皆有定数,这不叫做寿夭本于善恶,转是善恶本于寿夭了。若果如此,则善人不足敬,恶人不足惩;阴司生死之案,只消一个精明之吏,照簿勾销足矣!何必十位贤王这等费心判断?就是十位贤王也不消苦用极刑,擅作报应之威福也。”十王听了,面面相觑,无言可答。因赞叹道:“上仙高论,发古今所未发,不独使我等抱惭,亦可想见上帝立法之未尽善也。”孙小圣道:“这不干列位贤王之事,也罢了!但阳世官贪吏弊,故设阴司,不知阴司判书亦有弊否?”十王道:“我等忝居王位,焉敢徇私?但恐才力不及,为鬼判蒙蔽,今前案俱在,求上仙慧眼照察;倘有弊端,乞为检举,以便改正。”孙小圣也不推辞,道:“既蒙列位贤王见委,敢不代疱,以效一得之愚。”十王听了,俱各大喜,齐起身拱他居中坐下。十王列坐两旁,遂命鬼判将前后各种文簿俱呈于案上。

  孙小圣却不从头看起,信手在半中间抽出一本来看,却是水族生死诘告簿;又信手在半中间拽过一张来看,却是大唐贞观十三年泾河老龙告唐太宗许救反杀一案,后审单写得明白道:

     

  审得:老龙擅改天时,克减雨数,其罪合诛。虽唐太宗梦中许救,而人曹官魏徵实奉帝命,运神施刑,此阴阳灵用,唐主人王实出不知,安得以反杀坐之?及查老龙王生死簿,南斗未注其生,而北斗已先注其合死人曹之手,则其受兹戮也,不亦宜乎!罪辜已伏,速押转生,无令妄告。唐太宗不知不坐。免罚还阳。

     

  孙小圣道:“此宗卷案,列位贤王判断可称允合情理矣!但有一事,不足服人。”十王道:“何事不足服人?”孙小圣道:“我闻善恶皆因心造,这龙王未生时,善恶尚未见端,为什么北斗星君先注其合死人曹官之手?既先注定了,则老龙擅改天时克减雨数这段恶业,皆北斗星君制定,他不得不犯了!上帝好生,北斗何心,独驱老龙于死地?吾所不服。”十王皆茫然半晌道:“或者老龙前世有冤孽,故北斗星君报于今世。”孙小圣道:“若说今世无罪遭刑,足以报前世之冤孽,则善恶之理何以能明?若今世仍使其犯罪致戮,以彰善恶之不爽,则前世之冤愆终消不尽。况前世又有前世,后世又有后世,似这等前后牵连,致使贤子孙终身受恶祖父之遗殃,恶子孙举世享贤祖父之福庇,则是在上之善恶昭然不爽,在下之善恶有屈无伸矣!恐是是非非如此游移不定,不只足开舞文玩法之端乎?”十王齐拱手称扬道:“上仙金玉之论,几令我辈搁笔不敢判断矣!”孙小圣笑道:“这总是混沌留余,实非列位贤王之罪。”说罢,又信手抽出一本来看,却是万国帝王天禄总簿;又信手揭起一张来看,却是南赡部洲大唐太宗李世民,下注着享国三十三年。孙小圣问道:“这唐太宗,可就是差唐三藏法师同我老大圣往西天去取经那个皇帝么?”十王答道:“正是他。”孙小圣道:“他贞观政治太平,也要算个有道的帝王了,享国三十三年也不为多。”再细看时,只见两个“三”字不是一样的。下一个“三”字,三画停匀;上一个“三”字,三画皆促在上面,心下有些疑惑,复留心一看,又见上二笔墨色浓于下一笔,因指出付与十王看道:“此‘三’字似乎有弊。”十王看了,俱各大惊道:“果然是添改。”因叫众判官查问是谁。众判官尽推不知。秦广王道:“此事岂容推却!”叫抬过业镜来照,照出是判官崔珏作弊,崔判官方伏地请罪。十王大怒道:“唐家国运,通共该二百八十九年;今太宗名下添了二十年,却不凑成三百零九年了?违悖天数,不独汝辈死不足尽辜,即我辈十王俱获罪不小。只得解你到上帝处,请旨定夺。”崔判官只是磕头。孙小圣因问道:“崔判官你为何作弊?”崔判官道:“唐太宗实判官故主,又有人曹官魏徵书来,故一时徇情。”孙小圣劝十王道:“事已既往,不可追矣!且权在列位贤王,解到上帝,未免多事。今幸尚是唐家天下,莫若挪前减后,扯平他的运数便了。”十王道:“上仙分付,敢不领命!但不知怎生扯平?”孙小圣道:“可查唐家后代,该到何宗?”十王道:“此后该到宪宗了。”孙小圣道:“可查宪宗该多少年寿?”十王道:“该享国三十五年,享年六十三岁。”孙小圣道:“何不改注他享国十五年,享年四十三岁,便扯平了。”十王闻言大喜道:“又蒙检举,又蒙周旋,感德不浅。但宪宗彼时四十三岁,精力未衰,如何便得晏驾?”孙小圣道:“这有何难,近日皇帝多好神仙,爱行房术。崔判官既私延太宗之寿,何不即将他罚作方士献丹药,以明促宪宗之寿。承行作弊,本该正法典刑,姑念尽忠故主,合令杖杀,以了此一段公案。”十王齐拱手称道:“昔年老大圣判断公事,只凭铁棒,威则有余,理实不足;令上仙针芥对喝,过于用棒,可称跨灶。”遂立罚崔判官投股山人柳家,取名柳泌,俟孽案完,再来服役。

  孙小圣断罢,又信手抽出一本来,却是普天下百姓生死簿;又信手揭起一张来看,却是铜台府地灵县善土寇洪,只见墨笔注着阳寿六十四岁。又见朱笔将“六十四”三字涂抹,改作“七十六”。孙小圣看了诧异,又付与十王道:“此何说也?”十王道:“此人本寿只该六十四岁,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,因念他生平好善,加他一纪,故改注了七十六。”孙小圣大笑道:“这等说起来,生死为赏罚之私囊,则北斗非春秋之铁笔矣!阴司道理,如斯而已,看他何用?”将簿书一推,立起身道:“承教,承教!”向十王道:“莫怪,莫怪!”遂走下殿来。忽见殿柱上贴着一副对联,道:

     

  是是非非地,

  明明白白天。

     

  孙小圣又微微笑道:“这等一座大殿,五字对联忒觉少了。我替你添上几个字何如?”十王齐道:“最妙!”孙小圣将案上大笔提起,蘸得墨浓,在“是是非非地”底下添上六字,又在“明明白白天”底下也添了六字。道:

     

  是是非非地毕竟谁是谁非,

  明明白白天到底不明不白。

     

  添写毕,丢下笔哈哈大笑,仍提着铁棒,一路打筋斗云,竟回花果山去了。正是:

     

    道高龙虎伏,德重鬼神钦。



TOP
4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四回 乱出万缘 定于一本


诗曰:
     耳目能昭动,心思不耐闲。

     收来无半点,放出有千般,

     犯拙因伤巧,伏辜为恃蛮,

     顺帆常遇逆,直道每多弯,

     但见风吹火,安能水变山,

     两宗成一室,门户不须开。

     

  话说孙小圣,在阴司中讲究生死善恶之理,折服倒十王,然后一个筋斗云复打回花果山来。通臂仙率领众猿猴迎着,问道:“大王回来了。我看尊颜欣欣然有色,莫非阴司中将生死善恶之理讲究得通透了么?”孙小圣道:“‘通透’二字甚是难言,但一团活泼泼的道路,凭我横说竖说,遂将十殿阎君都辩驳倒了。”通臂仙道:“这等看来,大王之学,竟是生知了?”孙小圣笑道:“我也不晓得是不是生知?但觉这些鬼王确确乎都是死知。”通臂仙道:“鬼王终属下界,我闻理参无上,若求造物始终,必达帝天,方无声臭。”孙小圣道:“我正思量要到天上去玩耍玩耍,今承老祖指教,岂不是机缘到了?我明日就去游游。”众猿猴听见孙小圣要上天去,都一齐跪下说道:“当时老大王上天时,倚着神通广大,手段高强,归来或是仙酒,或是仙桃,或是仙丹,定然带些来赏赐我们。今大王神通手段不弱于老大王,到天宫必有仙洒、仙桃、仙丹受享,万望带些回来,赏赐赏赐,也是大王重兴恩典。”孙小圣欣然允诺:“我带来,我带来。”众猿猴见孙小圣许了,各各欢喜,都自去采新鲜果品,倾宿酿酒浆,与孙小圣饯行。正是:

     

  饮食尚要求人,左右先思得我。

  有欲焉能得刚,无信不知其可,

  大都妄想易生,毕竟心猿难锁;

  若思截铁斩钉,为木不如为火。

     

  到了次日,孙小圣辞别通臂仙与众猿猴,纵筋斗云起至半空。初次上天,不知天门何处,欲要问路,又没个过来人。心下想道:“吾闻帝王当阳正门,自在南方。”遂纵云光一路向南找寻而来,一时不得其门而入,满心焦躁。又想道:“语云,只有天在上,定然还在上面。想是我出身卑,进步低,故寻不见。”因将身一纵,直至九霄。再抬头一看时,早望见金阙瑶宫,巍然焕然,北斗悬于左右,三台列文昌之上,二十八宿四面环绕,甚是威仪。再走近前,南天门豁然大开。孙小圣十分欢喜,不管好歹,竟住内走。早有增长天王领着庞、刘、苟、毕、邓、辛、张、陶一路大力天丁,枪、刀、剑、戟挡住道:“什么怪物?人不象人,兽不象兽,敢大胆擅闯天门!”孙小圣道: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上帝好生,巴不得收放心,你们这班恶神道,为甚恃强阻人入道之路?”增长天王道:“你这门外蠢汉,一生不知天上的法度。此乃天宫,万善之地,你有何善缘敢思量入去?”孙小圣笑道:“我今虽暂做门外汉,一入门便是主人公了。你这班毛神狠杀,只好看门。”众神听了大怒,枪、刀、剑、戟一时齐上。孙小圣慌忙退避回来,心下想道:“头一次上天,便不顺溜。”又想道:“天下事只怕无门,既有了门,何愁不能入!”正算计变化,忽远远望见一群天马放青回来。但见:

     

  骅骝逐队嘶风至,骐骥成群逐电来。

  滚滚红光奔赤兔,飜飜灵气走龙媒,

  金鐶沐喷天花雨,玉勒蹄惊空谷雷;

  不是九霄闲踏去,琪花瑶草放青回。

     

  孙小圣看见许多放青的天马赶进天门,他乘着机会就摇身一变,变做匹黄骡马,杂在群马之中,奔进南天门。不但管门的大力天丁识辨不出,就是那些管马的力士,却也一时不及稽查。一径赶到御马监,各各分归厩枥。孙小圣恐怕看出,遂现了原身走到监堂中坐下,早有监中人役看见,忙报知新任弼马温道:“不知哪里走了个毛脸雷公嘴的客人,坐在堂上不言不语,东张西望。”新任弼马温惊问道:“却是何人,你们可有认得的么?”有几个旧役禀道:“这个嘴脸有些象前任孙大圣的模样,莫非倚着前后同僚分上来打秋风?”新弼马温挨了一会,无可奈何,只得出来接见道:“老先生莫非是前任孙大圣寅翁的贵族么?”孙小圣道:“孙大圣正是家祖,老监尊为何知道?”新弼马温道:“看尊颜有些相似,故此猜着。但不知今日到此有何贵干?”孙小圣道:“也无甚干,只因下界闲居无事,故到上天游行耍子,遇便特来相访。”新弼马温道:“既系前任同官通家子侄,又承垂顾,本该尽些薄情,只恨官卑禄薄,无以表敬,奈何,奈何?”孙小圣道:“若说货财便俗了,决不敢分老监尊之俸。只是仙酒、仙桃、仙丹,求些充充饥渴便了。”新弼马温笑道:“监中所有,不过水草之类。寅兄若不弃,尚可奉承。至于仙酒、仙桃、仙丹,此乃上仙上圣享用之物,我等下役,监中如何能有?”孙小圣道:“既是没有,我老祖在任之日,为何时常带到洞中,与子孙受用?”新弼马温道:“此是后任齐天大圣的事,与本监无干。”孙小圣道:“何以得知?”新弼马温道:“齐天大圣府建立在蟠桃园右首,后又闻得令祖曾代管蟠桃园事,故此知之。”孙小圣道:“蟠桃园在何处?”新弼马温道:“离此不远,往东南上去十余里,望见树木丛杂便是了。”孙小圣道:“你既没有仙酒、仙桃、仙丹,在此无益,不如去了吧。”说毕,竟走下堂来,将身一纵,早已不见了。新弼马温见了着惊道:“这人大有本事!确是孙大圣嫡派子孙。且喜他心性直,明道理,肯听人说话。若是糊糊涂涂坐定在此,要仙酒、仙桃、仙丹,却不被他累杀,大造化就去了。”这里庆幸不题。

  却说孙小圣,将身向东南一纵,早到了齐天大圣的府。只见厅堂倒塌,门径荒芜。原来此府特为孙大圣而设,自孙大圣去后便无人修整,故此荒凉。孙小圣观看了一回,叹息道:“富贵繁华不耐久长,大都如此。”无心观看,又将身一纵到蟠桃园来。前后一看,只见三千余树,尽皆枯枝。莫说半个桃子也无,就是一花一叶也不见有。心下惊讶道:“这是为何?莫非走错了不是!”这里正沉吟间,忽被看园土地与锄树、运水、修桃、打扫众力士看见,只认做是老孙大圣,忙都出来磕头道:“一向不见大圣,今日为何有暇至此?”孙小圣知道他错认了,便将错就错,说道:“正是。一向在西天顽耍,因取搅了几位古佛,思量摘几个蟠桃与他答礼,故到此间。为甚树上一个也没有?”土地说道:“这蟠桃最小的要三千年一熟,中中的要六千年一熟,极大的要九千年方一熟,这是大圣知道的。自大圣高兴偷吃多了,又闹了蟠桃大会。后来王母娘娘恼了,尽数采去,至今尚未千年,叶还未长,花尚不生,如何得有桃子?”孙小圣道:“这是我晓得的,但是摘下来岂没有几个收藏?”土地道:“此乃仙果,如何收藏?就是有收藏,也都在圣母娘娘处。”孙小圣听了,欢喜道:“这也说得是,我正要寻王母讨仙酒吃,就顺便问他要桃子,不怕他不请我吃个醉饱。但不知瑶池却在何处?”土地笑道:“大圣莫非取笑,这瑶池,大圣日日耍子,如何忘了!那正西上望去,有瑶台宝阙的不是?”孙小圣笑道:“我怎的得忘门?你们耍子,我去也。”将身一纵,早已到了瑶池之上。那王母的仙宫十分华丽。但见:

     

  金门高耸,玉陛深沉。双阙浮一天瑞霭,九重绕五色祥云。画栋雕梁,珠玑错落;丹甍绣柱,金碧辉煌。复道斜横银汉,回廊旋绕瑶台。笼中鹦鹉时唤飞琼,阶下梅花常开萼绿。龙翔凤舞,是王母天境繁华;斗压星垂,岂帝王人间富贵!

     

  孙小圣看了,欢喜道:“好所在,好所在!此处受享受享,也不枉了为人一世。”往里竟走。早有守门仙吏拦住道:“此乃王母娘娘瑶池仙府,你是何处不知礼法的野仙?擅敢闯入!”孙小圣笑道:“一样做神仙,谁是家?谁是野?我有事,特来要见王母娘娘,怎不容我入去?”大踏步又往里走,众仙吏哪里拦挡得住!孙小圣走到宫中,正当中坐下说道:“快去报知娘娘。”众仙吏道:“就是寻常官府人家也有个规矩,况娘娘尊为王母,琼楼玉宇,深深沉沉,谁敢轻易乱传!”孙小圣道:“与你文讲你不听,只得与你武讲了。”就在耳朵里取出个绣花针来,迎风一晃,变做条金箍铁棒立在手中,说道:“我要打你两下,明日玉帝知道,不说你这些豪奴靠家大刁难宾客,只说我上门欺负他寡妇。你还是报也不报?”众仙吏看见,吓得魂飞魄散,连连说道:“报报报!”慌忙跑入后穿堂,将玉磬乱击。早有仙娥在后堂问道:“有甚事这等慌张?”众仙吏传说道:“外面有一个毛脸雷公嘴的恶神仙,闯到殿上,要见娘娘。我等不肯通报,他就拿出一条大铁棒要打,好生利害!故不敢不报。”仙娥传言入内。不多时,又出来说道:“娘娘有懿旨,叫问这位神仙是何名姓?到此有何事要见娘娘?”仙吏领命,只得战兢兢出来,跪下说道:“娘娘有懿旨,请问上仙尊名大号,到此有何说话?”孙小圣听了,回嗔作喜道:“这才象个宾主的体统,你去说,我是大闹天宫孙大圣的后人孙小圣,久闻娘娘处仙酒、仙桃、仙丹甚美,今因闲居无事,特来拜望,求一醉饱,足感娘娘之盛情矣!”仙吏传语入去,又传命出来道:“奉娘娘懿旨说,既承小圣光顾,自当备些仙桃、仙酒奉饮;只是来得不遇时,此时桃未生花,酒才下米,实实无以为情。请小圣台驾暂回,容改日酿成桃熟,再来相请吧。”孙小圣道:“既无酒又无桃,可多取些仙丹来,当茶吃了去吧。”仙吏又禀道:“仙丹乃三十三天离恨天兜率宫太上老君所炼之至宝,此处如何得有?”孙小圣道:“样样皆无,也忒觉慢客。就是我肯空回,这条铁棒也不肯空回。”遂拿着铁棒,东边指指,西边搠搠,吓得仙吏慌忙说道:“小圣且慢动手,容我再去禀知娘娘。”“这孙小圣是个贪嘴小人,又十分粗卤,拿着铁棒在宫殿中敲敲打打,只嚷要吃。我想此殿皆琼瑶建造,荡着铁棒,不破碎也要损伤。可禀知娘娘,不管甚东西,与他些吃吃去罢。”仙娥一一报知王母。王母暗想道:“这孙小圣,既说是孙大圣一家,必定也是个灵顽之辈。当年只为孙大圣闹了蟠桃会,一时小不忍,后来动了许多刀兵,亏了佛祖大法力方才压倒。今日若为此饮食小事惹起大祸,反见我上天度量不宽了。”遂传懿旨,叫厨下备了四品仙肴,一壶仙酒,又是一盘晒干的仙桃,捧到前宫,铺开玉案,请小圣受享。孙小圣看见笑道:“虽不成礼,倒也脱套。我是个不速之客,这也不计较了。”遂放开量雄饮大啖。不一时,肴核俱尽,杯盘狼藉。因对厨役说道:“肴不消了,酒须再得一壶。”厨役不敢违拗,只得又送上一壶。孙小圣又吃尽了,微觉有些醉意。因说道:“闷酒易醉,我闻得娘娘侍御的众仙娥内中,有一位董双成娘子,佳音绝妙,又闻有一位许飞琼娘子,步虚词甚美,何不叫他出来唱一曲,与我小圣听听,也显得娘娘好客的高情。”众仙吏见他疯疯癫癫,言语涉邪,却不敢答应。早有人入内报知王母娘娘。王母娘娘大怒道:“何物妖猴?敢如此无礼!”遂叫人飞云奏知玉帝。玉帝闻奏,亦大怒道:“当年孙大圣虽然无礼强横,就是偷桃偷酒,尚是盗贼所为;这小猴子能有多大神通?敢藐视天母,坐索仙酒、仙桃,以居大宾之位。”降敕命上中下三界灵神,并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官,火速率领天兵至瑶池擒捉妖猴,护卫王母。这里点兵不题。

  却说孙小圣坐在瑶池仙府全然不知,尚擎桃索酒,诮诮不休。众仙吏禀道:“小圣初来,原说要一醉饱;今醉饱了,也该回府。”孙小圣道:“不瞒你们说,我来时曾许下洞中众子孙,带仙桃、仙酒分赐他们。我虽醉饱,却空手回去不得。你去禀知娘娘,多寡再与我些,带回派散派散,我方出门;若说没有,我死也不去。”众仙吏无法,苦禀王母娘娘,只得又发了两瓶仙酒、一盘仙桃出来,与他带回。孙小圣看见,方才欢喜。正打算收拾走路,忽听得金鼓喧天,杀声震地,三界灵神与五行星官兵已到了,围住瑶池仙府,只叫:“拿出妖猴来。”孙小圣听了,微微笑道:“你们将酒食款住我,却叫天兵来拿我。计策虽高,只怕拿我不住。”因拔下两根毫毛,变做两个小猴子,一个叫他携着仙酒,一个叫他捧定仙桃,道:“跟我回去。”又回头对仙吏道:“多多拜上娘娘,聒噪了。”遂手提铁棒大踏步走出瑶池。只见三界灵神与五行星官布开阵势,耀武扬威拦住道:“妖猴逆天犯上,罪该万死!快快受缚,免得刀剑伤残。”孙小圣道:“我来拜望王母娘娘。承娘娘美情,留我小酌。此乃宾主礼之常也!怎叫做逆天犯上?要你这班毛神来大惊小怪?我多饮了几杯仙酒,有些醉意,要思量睡了;快快分开路,排班送我回去。”众神听说大怒,遂枪、刀、剑、戟一齐攒将上来。孙小圣用铁棒逼住道:“你们且报名来,看是哪一路毛神?若有些来往,我好棍下留情。”众神道:“下方泼物是也不知,吾乃上中下三界灵神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官!”孙小圣听了,哈哈大笑道:“我孙小圣已超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,要你这些毛神也无处用,都打杀了吧。”遂抡开铁棒照众神打来,众神并力抵敌。孙小圣那条铁棒象泰山一般打将下来,众神兵器轻薄,如何支架得起。斗不上十余合,早已东西闪开,让孙小圣独自在当中,左五左六的施展。孙小圣舞了一回,看见众神退避,又哈哈笑道:“这等畏刀避剑,也要叫做天神,岂不羞死!我此时归兴甚浓,也不耐烦寻你了。”遂招呼两个小猴子,一路云光竟奔南天门来。众神看见孙小圣去后,又复聚神兵,虚张声势随后赶来。

  孙小圣到了南天门,早惊动增长天王与庞、刘、苟、毕、邓、辛、张、陶一班天丁,又来拦住道:“你这贼妖猴,不知几时,被你偷走了进来?但你来便来了,只好送死!莫想又要出去。”孙小圣道:“你这班恶神道真也惫赖。初时我要进来,你又刁难;如今我要出去,你又刁难。终不然坦坦天道因你掯勒生事,遂使人天断绝往来。”众天丁道:“泼猴休胡说!此乃玉帝禁门,我等奉旨守护,怎叫做掯勒?”孙小圣道:“既是这等说,看玉帝面上且不打你。”将铁棒左右一逼,众天丁齐齐分开。孙小圣早驾云带着两个小猴子奔出南天门,竟回花果山去了。众天丁正在慌张,三界灵神与五行里官俱已赶到。大家商议欲要追赶,又想:就赶上也捉他不住,只得一同到灵霄宝殿启奏玉帝道:“孙小圣神通广大,比当年孙大圣更加十倍。我等兵微将寡,阻拦不住,被他走出南天门去了。特来领罪,请旨定夺。”玉帝大惊道:“似此奈何?”因降敕命托塔李天王、哪吒三太子,与二十八宿九曜星官,带领十万天兵,去擒拿孙小圣。李天王与众星官闻命,只得出班奏道:“天帝有命,敢不奉行!但当年孙大圣大闹天宫时,微臣与众神苦力血战,未曾捉获;今闻孙小圣神通本事又在孙大圣之上,恐捉拿不住,有损天威,故敢奏闻。”玉帝道:“卿奏甚是有理。记得当年收伏孙大圣,亏了我佛如来;今天将既不能成功,须仍到西天请我佛。”正打点差人去请,只见班部中闪出太白金星奏道:“不必又去惊动老佛。臣举一人,可以收服妖猴。”玉帝问道:“卿举保何人?”金星道:“这孙小圣口称是孙大圣后人,看他生的嘴脸与用的铁棒,确系嫡派。木本木源,自能相制;若降敕请斗战胜佛孙悟空去降妖,定然成功。”玉帝闻奏大喜道:“卿言甚是有理!就着卿赍敕去请。”金星领了敕旨,就出宫驾云而往。

  原来孙大圣自成佛之后,就在西方造了一座永安宫居住。每日无事,只与旃檀功德佛唐玄奘讲无上大法。这日,闻报太白金星赍玉帝敕旨而来,只得迎接到宫。因问金星道:“不知上帝有何事故?又劳星君降临。”金星道:“只因斗战尊者旧居花果山,仙石受天地精华,又生出一位小大圣来,自称尊者后人,神通广大,与尊者昔年一般。昨日闯入天门,直至王母瑶池,坐索酒食。玉帝命三界五行诸神擒拿,都被他打伤,走了回去。玉帝欲遣天将征剿,诸将皆推避不敢往。玉帝愁烦,计无所出。小星想,他既称尊者后人,自然敬服尊者。是以奏知玉帝,奉敕敢请尊者,上解玉帝之忧,下免刀兵之祸。”孙大圣道:“灵根不死,妄念自生。既承老星君举荐,又蒙玉帝敕命,敢不效劳。”遂同金星驾一片祥云,竟住花果山而来。

  且说孙小圣战败天兵,携了桃、酒回来,正在洞中分散众猿猴,夸奖手段。通臂仙道:“这等说来,又是大闹天宫了。只怕早晚有兵戈之祸。’孙小圣道:“老祖放心,那些天兵天将的手段,我已看见。就是倾天而来,何足惧哉!”正说不了,忽听得洞外有人叫道:“孙小圣,快出来迎接佛祖。”孙小圣听了惊讶,忙走出洞来观看。只见一个老儿,仙风道骨,在那里叫唤。因问道:“你是什么人?叫我迎接佛祖?”金星道:“吾乃大白金星。因你犯了逆天大罪,上帝欲遣天兵剿戮;是老汉劝免,又恐你野心不定,因降敕请了你成佛的老大圣,特来训教你皈依正道。”孙小圣道:“成佛的老大圣在哪里?”金星用手指道:“那云端里不是?”孙小圣道:“待我看来。”将身纵至云中,只见那成佛的祖大圣:

     

  容虽毛脸,已露慈悲之相;眼尚金睛,却含智慧之光。雷公嘴,仗佛力渐次长平;猴子腮,弄神通依稀补满。合眼低眉,全不以力;关唇闭口,似不能言。善痕可掬,疑不是出身山洞;恶气尽除,若未曾闹过天宫。

     

  孙小圣看了又看,狐疑道:“我闻老大圣英雄无敌,怎么这样温柔?莫非是假货?且试他一试。”因耳中取出金箍棒,拿在手中舞弄一回,道:“老佛既是我祖大圣,这条铁棒便是故物,今日还拿得动么?”孙大圣微笑笑,也不开言,只用手一招,那条铁棒早不知不觉从小圣手中飞到孙大圣手中,渐变做个绣花针,飞入孙大圣耳中矣。孙小圣见了,吓得魂胆俱无,急忙跪在云中,连连叩首道:“真佛祖,真佛祖!恕愚孙粗蠢。”孙大圣方开言说道:“你恃着这条铁棒,辄敢妄为。今日没了金箍棒,还敢妄为否?”孙小圣又连连叩首道:“没了金箍棒,我倒不敢妄为;只怕他人欺负我,没了金箍棒又要妄为了!恳求佛祖还了我,以为保守山洞之用。”孙大圣笑道:“还了你,只怕又要妄为了。”孙小圣又连连道:“再不敢妄为,再不敢妄为。”孙大圣道:“既要我还你金箍棒,我还有一个金箍儿,一发与了你罢。”遂在袖中取出来,劈头丢去。孙小圣忙用手接时,那箍儿早已套在头上。孙小圣尚不知金箍儿的利害,欢欢喜喜谢道:“多蒙佛祖厚赐,但不知此箍儿有何好处?”孙大圣道:“这箍大有好处,昔年是我的功臣,今日是你的魔头。他来寻你,便是你入道之时。安心静养,我去也!”孙小圣听见说去,忙向前扯住衣襟道:”既得相逢,如何又去?万望慈悲,还我铁棒,并求指示。”孙大圣道:“我有偈言四句,你可牢记。”说道:

     

  “顽力有阻,慧勇无边;

   不成正果,终属野仙。

     

  孙小圣道:“既要修心,于何努力?”孙大圣道:“我之前车,即汝之后辙。因缘到日,自有招邀,此时未可泄也!”孙小圣又求铁棒,孙大圣笑道:“原在你耳中,叫我把甚还你?”说罢,已与金星同驾祥云,见玉帝复旨去矣!正是:

     

  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

     

  不知金箍棒果在孙小圣耳中否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TOP
5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五回 唐三藏悲世堕邪魔 如来佛欲人得真解


诗曰:
     大道何曾有曲斜,奈何走得路儿差。

     南波北浪称登岸,东客西宾认到家,

     盲棒无声焉有喝,皮囊已烂岂昭光;

     若教走透真消息,影影风风何处拿?

     

  话说孙小圣,受孙大圣指点,不觉妄心忽尽,邪念顿消。但招去铁棒,失了护身之宝,未免慌张。又听得孙大圣临行说,原在你耳中。似信不信,急向耳中摸索。只见一个绣花针端然在内;又恐怕不真,取出来迎风一晃,依旧是—条金箍铁棒。喜得个孙小圣满心松快道:“祖大圣神通广大如此,我佛如来又不知如何微妙?我倚着这条铁棒便打到天宫,真取祸之道也。”又思量道:“祖大圣说,不修正果,终属野仙;又说,他之前车,即我之后辙。莫非我之正果也要取经?”又想道:“与我戴这个金箍儿却是为何?且取下来看看。”用手去除,就似生根一般,莫想得动!心下着惊道:“祖大圣说是我的魔头,我想这箍儿定然是个宝贝,后来必有应验,今日且由他。”自此之后,已上天下地,各处游行,却乱念不生,安心在洞府修养不题。

  且说孙大圣同金星奏复玉帝敕旨,自回永安宫,遂将花果山又生石猴孙小圣、铁捧复兴之事,报与佛师唐三藏知道。唐三藏大惊道:“自我佛慈悲造了大乘妙法真经,命我历万水千山求取到中国,宣扬善果,以正空门。经今已是二百余年,自应人天胥化,无声无臭,不识不知。为何令此顽石不点头而又生心?若使世愆不尽,未免归罪于佛法无灵,岂不辜负昔年功行!”孙大圣道:“传经固我佛之慈悲,堕落自众生之孽障,世间种种不消,故天地心心相续。”唐三藏道:“迷人失路,盖缘指点差池;白雪成冰,终是洪炉不旺。我与你莫贪极乐,须念沉沦,且上长安一探真经度世的消息何如?”孙悟空道:“足见佛师慈悲,但不知怎样去好?”唐三藏道:“当年观世音菩萨临长安寻求取经人时,皆变作疥癞僧人;我与你要去也须如法。”孙悟空道:“佛师所见不差,须往一探。”二人遂驾云直至南瞻部洲大唐国界,将云头按落一看,却是凤翔地方。二人摇身一变,变作两个疥癞僧人,仍作师徒称呼:唐三藏假称大壮师父,孙悟空唤做吾心侍者。二人变化停当,遂撞入城内各处观看。原来唐朝自贞观年间求取大藏真经回来之后,人情便崇信佛法,处处创立寺宇,家家诵念经文,皆谓舍财可以获福,布施得能增寿。遂将先王治世的君臣父子、仁义礼乐,都看得冷冷淡淡,不甚亲切。此时,乃唐宪宗元和十四年,那唐宪宗刚明果断,先用高崇文擒了蜀中刘闢,后又用裴度、李愬削平淮蔡,擒了吴元济,威令复振,也算做唐朝一代英主。只是听信奸佞,既好神仙,又崇佛教。崇佛教,又不识那清净无为、善世度民之妙理,却只以祸福果报聚敛施财,庄严外相,耸惑愚民。使举世之人希图来世,妄想他生,不贪即嗔,却将眼前力田行孝的正道都看得轻了。所以有识大臣、维风君子往往指斥佛法为异端,髡缁为邪道。这也有以自取,不要怪他。正是:

     

  源水常清净,流来渐渐浑,

  贪多心久佞,想妄性成昏。

  开罪在梁武,归愆到世尊。

  自从来白马,满地是非门。

     

  却说唐三藏与孙悟空,进了凤翔门各处观看,果然是中华大国,人物繁华,货财茂盛,市井中十分闹热,到处皆有庵观。访知法门寺是个大丛林,二人遂一径寻来。到了寺前一看,只见山门上横着“敕建法门禅寺”六个金字,真个魁梧。只见:

     

  山门雄壮,两行松桧列龙虬;大殿巍峨,千尺奂轮张日月。仙坛法座,俨然白玉为台;丹陛云墀,疑是黄金布地。钟鼓楼高,殿角动春雷之响;浮屠塔峻,天际飘仙梵之音。佛案前祈求夹杂,男女之簪履相加;讲堂中议论纷纭,贤愚之耳目共接。士夫之车马喧阗,虽不清幽;僧众之袈裟鲜丽,果然富贵。

     

  唐三藏与孙悟空走进山门,将到大殿,早有知客看见他二人疥癞行藏,忙迎住问道:“你二人何来?”孙悟空答道:“我师徒行脚到此。”知客道:“想是要投斋了。”唐三藏道:“斋倒不消。”知客道:“你既不投斋,到此何干?”唐三藏道:“一路行来,因见宝刹丛林茂盛,法侣众多,不知有甚高僧在此主教?得能如此兴旺,故特来访问。”知客道:“你虽远方僧人,倒也有些见识。果然我这大寺里大法师,原有大来历,与众不同。”唐三藏道:“佛法平等,有甚大来历与众不同?”知客道:“我说与你知道,你才信我。我这大唐开国的太宗皇帝,曾死去还魂,因见冥司善恶报应,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幽魂,十分信心。感得观世音菩萨亲临法坛,指点道:‘这小乘教法,超度不得幽魂。我佛如来有大乘妙法真经三藏,如有德行高僧求取回来,方可度得亡者升天。’太宗皇帝大喜,因命高僧陈玄奘法师历万水千山,去了十四年,果然求得三藏真经回来,流传中国,所以佛法日盛一日。”唐三藏听了,与孙悟空微笑道:“这唐玄奘法师后来怎么了?”知客道:“这陈玄奘法师因功行洪深,证了佛果,后来就坐化在我这法门寺,遗下佛骨佛牙,至今尚藏塔中。每三十年一开,开时则时和年丰,君民康泰。今又正当三十年之期,蒙今上宪宗皇帝要遣官迎至长安禁内观看。旨已下了,只候择日便要迎去。”唐三藏叹息道:“这唐玄奘我认得他,何曾坐化?哪有佛骨、佛牙在此塔中?是谁造此妄言诬民惑世?”知客道:“陈玄奘法师去今二百余年,说认得他,岂不是妄言!这塔中的佛骨、佛牙,历历有据可验,怎为惑世诬民?你远方僧人说些大话,只好穷乡下邑哄骗村愚之辈,怎到我们大丛林大法师跟前捣鬼?”唐三藏道:“这也罢了!且问你这大法师伟号什么?有甚法力?”知客道:“我这大法师讳无中,道号生有,就传的是陈玄奘第六代衣钵,求来的三藏真经无一不通。每每登坛说法,说得天花乱坠,地湧金莲,五侯尽皆下拜,天子连连点头。故钱财山积,米谷川来,金玉异宝,视如粪土,绫罗锦绣,只作寻常;若非道高德重,安能致此?”唐三藏道:“生有法师登坛讲些什么经典?”知客道:“他不讲小乘,就讲的是求来的三藏真经。”唐三藏道:“几时方得登坛?”知客道:“明日恰是讲期,你不信,也夹在人中听一听,自然明白。”唐三藏道:“如此甚妙!”送别了知客出来,与孙悟空叹息说道:“我与你一番求经度世的苦功,倒做了他们造孽的公案,这却如何?”孙悟空道:“这当家俗僧或不知佛法,故就世情夸奖。且到明日,看那生有法师登坛讲些什么,再做道理。”唐三藏点头,遂借一个小庵住下。

  到次日,依旧到法门寺来观看。只见讲堂中钟磬喧阗,香烟缭绕,许多僧众诵经功课;正当中早已搭起一个讲坛,坛上设了法座,十分齐整。不一时,那些听讲的挨挤而来,何止百百千千。也有乡绅学士,也有公子王孙,也有豪富财主,也有商贾农工,也有深闺女子,也有藩妇村姑。不分男女,都夹杂一堂,守候登坛。只候到日色将午,方见幢幡宝盖,鼓钹音乐,簇拥着生有法师出来,高登法座。唐三藏将那法师上下一看,只见他生得:

     

  流月为容,孤云成像。六根朗朗,未必无尘;双耳垂垂,足征有福。身穿八宝袈裟,色相庄严;手执九环锡杖,威仪端肃。头顶上毗卢帽,四六方方方光艳;颈项中菩提珠,百八颗颗颗明圆。香花灯烛迎来,俨然尊者;宝盖幢幡送上,果是法师!

     

  那生有法师高坐法坛之上,先诵持了一回神咒,然后将法华经宣念一段,先念,又逐字儿诠释一遍,便算做讲经了。讲完,又叙述余文道:“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要知来世因,今生作者是。佛经中千言万语,总要人为善修行。人世上为祸为福,皆自作自取。如何叫做为善?布施乃为善之根;如何叫做修行?信佛乃修行之本。若有善男信女,诚能布施信佛,自能为官为宰,多福多寿;今之贫穷祸夭,皆不知信佛布施之过也。况六亲眷属总是冤愆,富贵功名如同泡影。大众急宜猛省,无常迅速,莫待临时手忙脚乱。”说罢,令大众回向念佛,下了台,依旧幢幡宝盖,鼓钹音乐,众僧簇拥送入后堂去了。那些听讲的贤贤愚愚,贵贵贱贱,无一人不赞叹道:“好法师!讲得明白。”都留银钱,写缘簿,欢欢喜喜而去。正是:

     

  道化贤良释化愚,无穷聋聩几真儒。

  一朝堕入慈悲障,万古贪嗔不得除。

     

  唐三藏与孙悟空听完了讲经出来,不觉叹息道:“我佛一片度世慈悲,却被愚僧如此败坏,则我求取此经来不是度世,转是害世了!必须现身说法,痛扫邪魔,方不失本来之念。”孙悟空道:“这法门寺虽是个大丛林,终属外郡;或者帝王都会自有高僧,且到长安看看光景,便知的确。”唐三藏依言,遂同驾祥云,不一时到了长安大国。

  他二人且不人朝,竟走到洪福寺来。原来这洪福寺自从唐三藏成佛升天之后,相传出过活佛,便为有名古刹,士夫游赏不断,当家师父十分兴头。这日,唐三藏二人进到殿上,只见许多僧人领着许多工匠,在那里收拾:墙阶倒塌,从新修砌;壁泥剥落,重加灰粉;梁色湮浅,再加彩画;佛金浅谈,复为装裹。闹哄哄做一团,竟无人招接他二人。他二人看了半晌,不知何故。忽见一个老和尚立着闲看,因上前打一个问讯问道:“老师父,殿上修整为甚这般要紧?”那老和尚答道:“二位想是远方来的,不知中国之事。当今宪宗皇帝深好佛法。凤翔法门寺有陈玄奘祖师遗下佛骨、佛牙,藏在塔中。每三十年一开,时和年丰;今又正当三十年,例应开看。宪宗皇帝有旨,叫文武百官领众迎来入禁瞻礼。这陈玄奘祖师原是本寺出身,迎来时先要在本寺住劄,故预先收拾齐整。”唐三藏道:“当今皇帝既好佛法,当修正道,为何没一个高僧指点,使他堕入邪魔?”老和尚听了惊讶道:“皇上敬迎佛骨,是佛门中第一件善事,怎么说是邪魔?早是老僧听见,若对他人说,必惹大祸!你二人身带残疾,又出言不慎,快往别处去吧!在此不当稳便。”唐三藏见如此光景,便不再问,竟同孙悟空走了出来,商量道:“求经原是奉我佛法旨,今善缘变做恶迹,岂是如来之意!须再上灵山访问我佛,当作何救度,庶不致流祸后世。”孙悟空道:“佛师所言不差。”师徒遂现了原相,复驾云往灵山去问世尊。正是:

     

  天何言哉地何言,三藏经文无乃繁。

  有字何如无字好,木穷根本水穷源。

     

  唐三藏同孙悟空,驾云径上灵山。唐三藏原是我佛弟子,今虽成佛,仍不时在座下听讲往来惯的,不用传报。故这日径到我佛莲座前,合掌礼拜道:“昔年弟子历万水千山,求取真经,送上东土,指望消愆灭罪。不期众生贪嗔痴诈,转借真经妄设佛骨佛牙之名,上愚帝主,下惑臣民,使我佛造经慈悲与弟子求经辛苦,都为狡僧骗诈之用。故孔门有识之士,往往指为异端,岂不令佛门败坏!望我佛慈悲,如何救度?”世尊答道:“我这三藏真经,义理微妙,一时愚蒙不识,必得真解,方有会悟,得免冤愆。可惜昔年传经时,因合藏数,时日迫促,不及令汝将真解一并流传,故以讹传讹,渐渐失真。这也是东土众生造孽深重,以致如此。”唐三藏又合掌礼拜道:“世尊既有真解,何不传与弟子?待弟子依旧传送到长安,以完前番取经的善果。”如来道:“东土人心多疑少信,易于沉沦,难于开导。若将真解轻轻送去,他必薄为不真。反不能解了。必须仍如求经故事,访一善信,叫他钦奏帝旨,苦历千山,劳经万水,复到我处求取真解,永传东土,以解真经,使邪魔外道一归于正。这个福缘应高于山,这个善果直深于海矣!昔年求经,亏观世音菩萨寻取你来。今你既有心要求真解度世,也须到东土寻取个求解善信,方可完成胜事。”唐三藏道:“弟子虽不才,既蒙我佛慈悲,敢不努力!但不知此去可有因缘?”如来道:“若无因缘,汝为何来?因缘若无,汝为何去?”唐三藏闻言大悟,又合掌礼拜道:“谨领金旨。”临行又跪求道:“前番之行,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,随事指点,皆合我佛之心。弟子法力有限,此去茫然,尚望我佛慈悲,分付一二。”如来道:“来之程途,汝所经历,自然知道,不须再记。但要叮咛那求解人:求解与求经不同。求经,文字牵缠,故生多难;求解,须直截痛快,不可迟疑,又添挂碍。前观世音上长安时,我有五件法宝与他。一件是锦襕袈裟,一件是九环锡杖,虽受持者免堕轮回,不遭毒害,然尚是庄严外饰;又有金、紧、禁三个箍儿,收伏妖魔未免近术,今日俱用他不着。但有木棒一条,遇着邪魔野狐,只消一喝便不敢现形。”因命阿傩、伽叶取出来,付与唐三藏。果然好一条木棒:

     

  檀凝为体,规削成形。比之拄杖而短不过头,较之挥麈而长不齐眉。喝来无口,善听者聪;打去随心,不当曰瞎。讲得通,宛小龙女几朵天花;答不出,实大和尚一条光棍。

     

  唐三藏领了木棒,命孙悟空执着,又合掌礼佛三匝,而后退去。才走离宝殿不远,后面阿傩、伽叶赶来说道:“你前番取经,你说不知道规矩,不曾带得人事,只送我一个紫金钵盂,轻贱取去,所以度不得世,救不得人。今番求取真解人来,须先与他说明,多带些人事来送我,方有真解与他;若不带来,莫怪临时掯勒。”唐三藏道:“遵旨。但恐路远,不便携带。”送别了出来,走到山脚下,金顶大仙接住道:“闻得旃檀尊者奉旨上长安寻取求解之人,倘寻着须叫他快些来,不要又似尊者前番叫我守候十余年。”唐三藏道:“佛旨紧急,不敢久稽。”遂别了,同孙悟空驾祥云依旧向长安而来。正是:

     

  不知自宝还珠椟,又向天涯踏铁鞋。

     

  不知唐三藏此去访得着求解人否,且听下回分解


TOP
6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六回 匡君失贤臣遭贬 明佛教高僧出山


诗曰:
     治世为君要圣明,圣明原赖道相成,

     贤愚莫辨招灾乱,邪正无分失太平。

     佞佛但知希保命,求仙也只望长生,

     长生保佑何曾见,但见君亡与国倾。

     

  却说唐三藏奉了佛旨,再上长安寻取求解之人,不敢怠慢,因与孙悟空商量道:“世道日邪,人心愈伪,不识从何处寻起?”孙悟空道:“佛门广大,虽邪魔外道堕落者多,然一灯不昧,自有真修。我们须细细访求,何愁不遇!”唐三藏点头称善,遂仍变作两个疥癞僧人,师称大壮法师,徒号吾心侍者,终日在长安市上访求。

  一日,走到正阳门,忽见朝门上大张皇榜,许多人民争看。他师徒也杂在丛中观看,只见皇榜上写道:

     

  为尊崇释教,敬迎佛骨,御内瞻仰,以弘大法,祈保国泰民安事:窃惟圣王御宇,虽赖治道精明,天下和宁,必仰佛恩保佑。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宝,求取真经,阐扬大道,故历世享太平之福。朕承大统十四年于兹,时和年丰,皆仗我佛慈悲。兹当凤翔法门寺三十年启塔之期,万民有幸,特遣文武百官率领僧众人等,于四月八日躬诣塔下,谨奉三藏佛祖法龛遗留宝玉,迎入御内,朕亲瞻仰,以展皈依之诚,上祈国泰,下保民安。

  尔文武百官其敬承朕命毋忽。

  元和十四年二月吉旦

     

 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了,恐怕露相,不敢十分嗟叹,只随众到各寺观看。只见那些和尚倚着皇帝好佛,遂各各逞弄佛法,以诓骗民财。也有将香焚顶的,也有浇油燃指的,也有妄言断臂的,也有虚说脔身的,也有诵经拜忏的,也有装佛造像的。这一攒数十为群,那一簇几百作队,哄得那些男男女女,老老小小,这个散金钱,那个解簪珥,这个舍米麦,那个施布帛,全不顾父母饥寒,妻儿冻馁,满肚皮以为今日施财,明日便可获福;谁知都为这些游僧口腹私囊之用,有何功德?唐三藏看了愈觉怃然道:“怎么偌大长安,寻不出个清净无为的和尚来!”到了迎佛骨这日,天子免朝,早带了六宫嫔妃、綵女,坐于端门楼上,看文武百官俱奉旨去迎请,阖城黎庶,这日买也不买,卖也不卖,尽皆香花灯烛夹路聚观。到了辰巳时,只见幢幡招展,宝盖纷纭,仙乐平吹,御音齐举,簇拥着八宝装成的佛龛,逶逶迤迤而来,十分齐整。但见:

     

  都会皆成选佛场,旃檀烟接御炉香。

  连天鼓钹惊仙仗,绕地幢幡近御床。

  万佛袈裟朝北阙,百官冠盖接四方。

  但知夷狄多灵鬼,不识中华有帝王。

     

  佛骨迎到阙下,竟大开了正阳门,让众僧口诵经文,手敲鼓钹,一齐拥入,直穿着龙楼凤阁,往来旋绕。宪宗在端门楼上与嫔妃观看,以为一时胜事。旋绕多时,随传命将佛骨仙龛高供在宝殿之上,敕众僧退出,独留生有法师伺候,又自临殿上以礼开视,视毕大加赞叹,仍纳入龛中供养。因问生有法师道:“既成佛为何有死?既已死为何留骨?”生有法师答道:“佛原无死,涅槃者示尽也,骨何必留?留骨者表异也!今日万岁因骨生信,因信起敬,因敬信而致永祚延年,佛之垂慈广大矣!”宪宗大悦,命使殿赐斋,又赐许多合绮,然后命出。生有法师才退出朝门,早有文武百官围绕礼拜。布施的衣帛、米谷,堆山塞海。离了朝门,便是阖城百姓,香花灯烛,鼓钹喧天,簇拥着直送至洪福寺中,又诵经拜忏,做法事、功德,有如鼎沸,烧香礼拜的男女拥挤不开。真是:

     

  舍身不已又舍财,指望抛砖引玉来。

  佛法何尝全在此?贪愚堕落实堪哀!

     

 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了这些光景,不胜叹息道:“君王果是好道,只可惜被这些愚僧鼓惑,以致好道不明,行此妖妄之事,并我佛度世慈悲,救人善念,都成愆孽矣!”孙悟空道:“邪魔成极,决无不衰之理,佛师且耐心守之,自然有变。

  果然激动了一位大臣。这位大臣是邓州南阳人,姓韩名愈,表字退之,别号昌黎;官拜刑部侍郎,为人忠直敢言,立身行己,但以圣贤自待。常对人说,世上若无孔子,我不当在弟子之列。今日见了宪宗迎请佛骨入大内,不胜感愤道:“孔子斥异端,孟子辟邪说。此非异端邪说而何?吾不斥之辟之,再有何人?”因恳恳切切上一疏道:

     

  刑部侍郎臣韩愈为请毁佛骨事: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,自后汉时流人中国,上古未尝有也。昔者黄帝在位百年,年百一十岁;少昊在位八十年,年百岁;颛顼在位七十九年,年九十八岁;帝喾在位七十年,年百五岁;帝尧在位九十八年,年百一十八岁;帝舜及禹年皆百岁。此时,天下太平,百姓安乐寿考,然而中国未有佛也。其后殷汤亦年百岁,汤孙太戍在位七十五年;武丁在位五十九年,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,推其年数,盖亦俱不减百岁;周文王年九十七岁,武王年九十三岁,穆王在位百年。此时,佛法亦未入中国,非因事佛而致然也。汉明帝时,始有佛法。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,其后乱亡相继,运祚不长。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元魏以下,事佛渐谨、年代尤促。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,前后三度舍身施佛。宗庙之祭不用牲牢,昼日一食止于菜果,其后竟为侯景所逼,饿死台城,国亦寻灭。事佛求福而更得祸,由此观之,佛不足事,亦可知矣。

  高祖始受隋禅,创议除之。当时群臣才识不远,不能深知先王之道,古今之谊,推阐圣明,以救斯弊,其事遂止,臣常恨焉。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。神圣英武,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。即位之初,即不许度人为僧尼、道士,又不许创立寺观。臣当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。今纵未能即行,岂可恣之转令盛也?

 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,御楼以观,舁入大内,又令请寺递迎供养。臣虽至愚,必知陛下不惑于佛,作此崇奉,以祈福祥也。直以年丰人乐,狥人之心,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,戏玩之具耳。安有圣明若此,而肯信此等事哉。然百姓愚冥,易惑难晓,苟见陛下如此,将谓真心事佛,皆云,天子大圣,犹一心敬信,百姓何人,岂合更惜身命?焚顶烧指,百十为群,解衣散钱,自朝至暮,转相仿效,惟恐后时,老少奔波,弃其业次。若不即加禁遏,更历诸寺,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,伤风败俗,传笑四方.非细事也。夫佛本夷狄之人,与中国言语不通,衣服殊制,口不言先王之法言,身不服先王之法服,不知君臣之义,父子之情,假如其身至今尚在,奉其国命来朝京师,陛下容而接之,不过宣政一见,礼宾一设,赐衣一袭,卫而出之于境,不令惑众也。况其身死已久,枯朽之骨,凶秽之余,岂宜令入宫禁。孔子曰:敬鬼神而远之。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,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,然后进吊。今无故取朽秽之物,亲临观之。巫祝不先,桃茢不用,群臣不言其非,御史不举其失,臣实耻之。乞以此骨付之有司,投诸水火,永绝根本。断天下之疑,绝后代之惑,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,出于寻常万万也!岂不盛哉!岂不快哉!

  佛如有灵,能作祸患,凡有殃咎,宜加臣身。上天鉴临,臣不怨悔;无任感激,恳悃之至。谨奉表以闻。

     

  宪宗看了此表,勃然大怒道:“韩愈这厮毁佛谤圣,就该万死!”就要批旨加罪,方得文武百官一齐保奏道:“韩愈乃本朝好学贤臣,虽不明佛道,触犯圣怒,然推原其心,实是为国。尚望陛下开恩赦免,以辟进言之路。”宪宗道:“本内说好佛伤风败俗,这也罢了;怎说好佛便致短祚,岂非谤君?”百官又苦苦劝谏,宪宗方才依允,降旨将韩愈贬做潮州刺史,即日上任。群臣谢恩而出。韩愈闻命大叹道:“臣之一官一身何足惜?只可惜尧舜禹汤相传的礼乐江山,都被这些妖僧鼓惑,弄做个髡缁世界,成何体统?”但天子的圣旨已下,无处申诉,只得怅怅去潮州上任。正是:

     

  君耳若不听,臣心徒自苦,

  一日虽无功,千秋终有补。

     

  且说唐三藏闻知此事,与孙悟空说道:“我佛万善法门,不过要救世度人,实与孔子道德仁义相表里,何尝定在施舍?又何尝有甚佛骨轰传天下,使举国奔走若狂?今日韩愈这一道佛骨表文,虽天子不听,遭贬而去,然言言有理,垂之史策,岂非梁武之后,又是我佛门一重罪案。”孙悟空道:“愚僧造孽,原于佛法无损,韩愈此表,转是求真解之机,且慢慢寻访,自有缘法。”按下二人寻访不题。

  且说韩愈被贬到潮州,深怪佛法,他也不见和尚,和尚也不敢求见他。一日,因有公务到海上去祭神,天色晚了,离城五、六十里地来不及,要寻人家寄住。那山中人家都是茅檐草舍,恐亵官体,不便去住,只有一个小庵甚是幽雅。众役禀知韩愈,韩愈道:“偶然寄住,就是庵中也罢。”抬到庵前,韩愈下了轿,举头一看,只见门上横着一匾,上写“净因庵”三字,疏疏落落,大有古意。走进去,并无佛家庄严体貌,到了佛堂中,见上面供着一尊古佛。佛面前只挂着一盏琉璃,琉璃中一灯焰焰。供案上一个香炉,香炉中檀烟馥馥。其余钟磬经文之类,全然不见。东边设着一张禅床,西边铺一个蒲团,蒲团上坐着个半老僧人。那个僧人怎生模样?但见:

     

  形如槁木,而槁木含活泼泼之容;心似寒灰,而寒灰现暖融融之气。穿一领破衲衣,晔晔珠光;戴一顶破僧帽,团团月朗。不闻念佛,而佛声洋洋在耳,未见参禅,而禅机勃勃当身。僧腊已多,而真性存存不老;世缘虽在,而凡情寂寂不生。智灭慧生,观内蕴方知万善法师;头尖顶秃,看外相但见一个和尚。

     

  那僧人看见韩愈入来,忙起身迎入佛堂,打个问讯道:“大人何来?山僧失于迎接。”韩愈道:“因祀神海上,归城不及,要借宝庵下榻,故尔到此。”那僧人道:“只恐草榻非宰官所栖,荒厨无伊蒲之供,未免亵尊。”因分付侍者备斋。斋罢,遂送韩愈在东边禅床上安歇,自家却在西边蒲团上打坐。

  韩愈因受佛骨之累,未免迁怒和尚,不甚接谈。这日,在禅床上坐了半晌,见那僧人默然打坐,全不动念。心下暗想道:“吾阅僧人多矣,不是趋承惯势,便是指佛骗人;这个僧人二者俱无,颇有道气,不可以其为僧而失之。”复又走下禅床到琉璃前闲步。那僧看见,也就立起身来陪侍。韩愈因问道:“老师大号?”那僧答道:“法名大颠!”韩愈微笑道:“老师大定,何转名大颠?”大颠道:“窃见世之颠者,往往自以为定。则小僧之大定以为大颠,不亦宜乎?”韩愈听了惊讶道:“高论所未闻也。”因又问道:“颠师既为佛家弟子,为何经文不设,钟磬寂然?”大颠道:“欲鸣钟磐,恐惹外尘;不设经文,为存古佛。”韩愈听了大喜道:“师言甚妙,佛旨了然,使天下尊宿尽如老师,我韩愈佛骨一表,亦可不上矣!”大颠听见说出“韩愈”二字,亦惊问道:“莫非就是昌黎大人么?”韩愈道:“正是韩愈。老师深山高衲,俗吏姓名如何亦挂齿颊?”大颠道:“韩大人山斗重望,孔孟真传,方今海内一人耳。小僧虽寄迹方外,实潜心大道之中。一代伟人,敢不倾慕!但韩大人官居八座,为何远刺一州?又所说佛骨,却是为何?”韩愈道:“此乃败坏佛门之事,本不当闻之老师。然老师主持正教,决不庇护邪魔,就说也无妨。凤翔法门寺,妄传昔年陈玄奘法师坐化其中,遗佛骨佛牙藏在塔中。每三十年一开,时和年丰。前日,法门寺住持生有和尚奏说,今又正当三十年开塔之期,请圣驾临观。今上宪宗皇帝信以为然,敕文武百官躬至凤翔,将佛骨迎入大内供养观瞻。引得这些愚僧燃指焚顶,男女布施,不惜身命资财,伤风败俗,竟令帝主体统扫地。我韩愈看不过,因上佛骨一表,细陈弊端。圣上大怒,欲加典刑。赖朝臣保奏,故贬官至此。”大颠听了道:“大人此表,不独为朝廷立名教,实为佛门扫邪魔矣!今虽未听,而千秋之后,使焚修不复侵政治之权者,必大人此表之力也!”韩愈道:“此表之为功为罪,俱可勿论,只可惜涂首泥足耕种之米麦,风餐水宿商贩之资财,不孝养父母,惠爱宗支,俱掷于无父无君不耕不织之口腹,以妄希不可知之福,岂不愚哉!”大颠道:“大人慈悲之心,可谓至矣!但堕落者深,一时提拔不起,沉迷者久,一时叫唤不醒。枉费大人之力。”韩愈道:“正为如此,老师何以教我?”大颠说道:“老僧窃以为以水沃火;而爱火者必罪水之残,不如以火之静,制火之动,而火自就于炉而无延烧之害矣!”韩愈听了,忽然有悟道:“颠师法言微妙,愚解未详,愿明教之。”大颠道:“大人儒者也。以儒攻佛,而佞佛者必以为谤,群起而重其焰;若以佛之清净,而规正佛之贪嗔,则好佛者虽愚,亦不能为左右袒而不思所自矣!”韩愈拱手道:“老师法言殊有条理,只是当今佛法尽是贪嗔,若求清净,舍老师而谁?”大颠道:“老僧叨庇平安,不焚不诵,山中禅定久矣。今既举世邪魔,使我佛为有识所诮,则老僧义又不容不出矣。”韩愈大喜道:“得老师慈悲,功德无量矣。”大颠道:“老僧虽出,亦未必有济,但尽我心耳。”二人讲得投机,彼此爱敬,当夜各各就宿。

  到次日早起,韩愈盥栉罢,大颠命侍者奉上斋来。斋毕,韩愈欲起身回城,因执大颠手说道:“老师,昨夜之言,不可忘了。”大颠道:“言出于心,心即是佛,焉敢诳言?”韩愈大喜道:“老师不诳,足征我佛有灵。我学生到州中,即遣人来迎。”大颠许诺,各各珍重而别。正是:

     

  真儒了不异真僧,一样光明火即灯,

  门隔人天多少路,此心到底不分层。

     

  韩愈到了州中,放不下此事,随即遣人具车马将大颠法师迎请到州,朝夕与他讲论佛法。大颠所说,皆有微妙之义,甚合韩愈之心。遂留连了月余,方才送他起身。这一去,有分教:

     

  不响惊雷能震世,回光白日善窥人。


TOP
7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七回 大颠僧尽心护法 唐三藏显圣封经


诗曰:
     圣人何事欲无言,盖恐因言失本源,

     清净禅心非月指,糊涂佛法是风幡,

     但谈果报何其妄,止望施财岂不冤,

     万派千流徒浩渺,曹溪一滴是真源。

     

  话说大颠师,欲明佛法,别了韩愈,竟上长安,不一日到了,要寻个庵儿歇脚。此时,长安佛教正盛,各庵观寺院巴不得有个老僧在内居住,或是讲经,或是说法,皆可兴旺山门。见了大颠人物奇古,言语清爽,皆殷勤接待,留他居住。大颠师看见繁华闹热,全没僧家气味,转不肯住,却寻至城西,见一个小庵上写“半偈庵”三字,门前一湾流水,几株松树,甚是幽僻,因步了入去,荒荒凉凉佛堂中,竟不见一人。立了一会,又不见有人出来,只得穿入佛堂后面,叫一声:“有人么?”只见香积厨走出一个老和尚来,看见大颠,忙迎到佛堂中问讯道:“老师何来?贫衲因厨下炊爨,有失迎接。”大颠道:“这等,惊动了!贫僧从潮州远来,尚无栖止,欲借宝庵一蒲团地为挂衲之所,不识老师肯容否?”那老僧笑道:“佛门庵院,凡是佛家弟子都有分可住,怎说个容不容?只是我看老师这等道貌,自是禅林尊宿,何不到洪福寺、化生寺这些大丛林安享,却来此受寂寞?”大颠道:“寂寞正僧家之习,安享非佛门所宜,故不敢去而愿来此。”那老僧又笑道:“这乃是小僧疏懒人的念头,怎么老师不远千里而来,也是这般说?既是这等,请里面坐。”遂邀大颠到他房里,忙去取了茶来吃。茶罢,那老僧方才问道。“老师大号?”大颠道:“小僧法名大颠。就问老师大号?”那老僧道:“小僧贱号懒云。”大颠道:“长安寺院尽皆富盛,老师宝庵何独冷静如此?”懒云道:“要寺院富盛,须得主师会讲经募化。不瞒老师说,小僧虽做和尚,其实不通佛法。又性情疏懒,又不会募化,又不会讲经,故此淡薄。”大颠道:“当今法师不知推尊何人?”懒云道:“第一要算法门寺生有法师。他人物生得齐整,又口舌利便,问一答十,今上宪宗皇帝十分宠爱。前日因迎佛骨入大内,僧俗混杂,不成朝廷体统:恼了一位大臣叫做韩愈,上疏极谏,甚言崇佛之非。宪宗大怒,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。生有法师因奏道:‘韩愈毁谤佛法者,皆缘天下人之不明佛法也;天下不明佛法者,皆缘不曾闻得我佛求来的这三藏大乘经文。也乞陛下敕天下寺院,皆敦请有道法师开坛讲解。使天下佛法大明,则在朝自无异议之人也。’宪宗信以为然,遂降旨着天下寺院皆延法师讲解。如今,长安城中大小寺院皆要立坛讲经,此皆生有法师请的旨意有功,佛门所以推崇他为第一。”大颠道:“可知几时讲起?”懒云道:“闻说明年元旦讲起。”大颠道:“原来如此。”自此,遂在半偈庵住下。心下想道:“佛教今已盛极,若再令天下讲经,这些俗讲师定以果报施财为正解,岂不令我佛万善妙法转为朝廷治世之蠹?我既出山,岂容坐视!”恐怕不确,又到各处去访问,人人皆如此说,方知是真。遂写了一道表文,亲自到朝门烦黄门官转奏。

  此时,天子正然信佛,黄门见是和尚,不敢拦阻,遂接了,传达进御。宪宗皇帝只道又是讲经说法之事,忙展开一看,只见上写着:

     

  潮州府净因庵臣僧大颠,谨奉表奏为请正佛法事:窃闻,我佛之教,盖以清净为本,度世为宗。清净则宜无为,度世则宜爱众。即太宗皇帝求来三藏经文,恐亦是清净度世之意。近日,僧人贪愚者多,不识我佛清净之心,惟以庄严外相为尊荣;奉佛信士,又不知我佛度世之理,惟以施财焚诵为信心;登坛说法,都又不达经文微妙之旨,又惟以延年获福为引诱。流行既久,讹以传讹,几令我佛为贪财好佞之魁首,岂不冤哉!

  仰见陛下,心心是佛,念念慈悲。但惜庸僧不能静宣德意,默沛皇仁,遍启丛林,致令清净法门装成喧阗戏局,甚非正道。今又闻降旨令天下讲经,固陛下阐扬佛教盛心,但恐讲解不明妙义,终以延年获福为词,则三藏大乘真经又演作小乘之法矣!谅我佛造经,与太宗皇帝求经流传中国之意,当不如是。伏乞收回成命,渐谢外缘,使我佛正教与陛下圣道同耀中天,则天下幸甚!倘必欲讲明大法,亦须敕使访求智慧高僧,若耳目前俗习之徒,臣僧大颠未见其可也!

     

  宪宗看了一遍,又看一遍,心下沉吟道:“朕兴佛教,凡是和尚皆交口赞扬,怎么这个和尚转劝朕清净?”然细思其言,亦似有理。欲待批准,又念数年崇佛,岂可因一言而废;欲待罪他,又念他也是为正佛教,一时狐疑不定。一面令黄门官传旨令大颠暂退候旨;一面遣中使召生有法师入见。大颠得旨,自回半偈庵不题。

  却说生有法师承召入见,宪宗即命赐坐。随说道:“今日有一僧上本,劝朕以清净奉佛,不知是何意见?特宣法师商酌。”就将大颠的表文付与生有观看。生有才看得两行便颜色改变,及看完了,早不觉红了脸皮。怒说道:“此佛门之败类也,陛下不可听信。”宪宗道:“何以见其败类?”生有道:“齐梁异代奉佛之事,远且莫论;只就本朝太宗皇帝到今二百余年,谁不以焚修庄严为奉佛之善。彼独欲以清净反其道,非败类而何?窥其意必有所图。”因又将表文细看,忽看见“潮州府”三字,复谓宪宗道:“陛下看出么?”宪宗道:“朕未看出。”生有道:“此僧潮州人,韩愈为佛骨新贬潮州。此僧突然而来,二人朋比为奸可知矣!”宪宗低头想了半晌道:“韩愈儒臣,此僧释子,道不同也,焉肯朋比他人而自毁其教?法师还须原谅。”生有道:“若非朋比韩愈为奸,必是见臣等遭际圣思,欲反其说以为进身之阶。”宪宗点首道:“此或有之,待朕加察,法师且退。”生有辞出。宪宗遂叫了一个老成内臣分付道:“你可细细去访察那个大颠和尚的行藏来奏我。”内臣领旨去访察不题。

  且说生有法师回到洪福寺,深恨大颠破他佛教,欲要暗暗害他,又怕皇帝精明,不敢动手,只得悄悄分付几个心腹徒子法孙,去引诱他那些贪嗔淫欲之事,并察他破绽。

  却说自大颠上表之后,满长安皆轰传其事,以为奇谈。有一等佞佛指望庇祐的,笑骂以为胡说;有一等正直光明的士夫,皆惊异道:“如何佛教昌炽之时,忽有此不染高僧?”都来拜访,又见他沉静寡欲,尽皆钦敬。一日,忽有两三个少年沙弥,一个叫做慧眼,一个叫做聪耳,一个叫做广舌,都生得俊秀非常,来拜见大颠道:“弟子辈闻老师道高德重,为圣天子钦敬,愿侍法座,早晚受教。”大颠道:“子自有佛,何必来求老僧?老僧有何道德?敢为子之师。”广舌道:“闻得皇上深信老师之言,不日就要拜老师为天下大都纲。总统释教,富贵过于王候。弟子若蒙老师收留座下,便可少分宠荣。”大颠闻言大笑道:“此言一发差了!为僧既入空门,且无一身,何有官职?况乎富贵?况乎宠荣?”广舌又道:“老师虽以清净为宗,不慕富贵,似这样只身萧寺,独不畏寂寞乎?”大颠笑道:“老僧清净中开眼见圣,合眼见佛,天地万物尽现吾心,应接不暇,何为寂寞?”三沙弥无言可说,再拜而去。

  一日,忽又有两三个和尚,一个叫做传虚,一个叫做了言,一个叫做玄言,来见大颠,慌忙报道:“老师,祸事来了!法门寺生有法师奏称,老师毁谤佛法,阻挠善事,朋比韩愈,讥刺天子。皇上听信其言,早晚间将加大罚于老师。弟子辈念老师孤立于此,特来通知老师,须早为之计。”大颠又笑道:“死生梦幻一视久矣,三师独不闻乎?”传虚道:“闻是闻的,但思老师孤云野鹤,何不早早遁去,斩断葛藤。”大颠笑道:“老僧若遁去,岂不令我佛为逋逃主耶?”三和尚恐吓他不动,只得去了。又有化生等寺俱来迎请他,说道:“这小庵非老师驻锡之处,还须到大丛林去有体面。”大颠笑道:“同一佛地,有何大小?”决不肯去。又有送他袈裟、衣帽的,都拒绝不受。这些光景,那内臣都打听的确,一一奏报宪宗。宪宗暗羡道:“这方是真正佛门弟子。”就要批准他的表文,当不得左右近侍都与生有法师相好,忙将此信报知生有。生有着了忙,遂邀各寺有名讲师共有数十人,又求了五、七个宠用大臣,一齐到殿上恳求道:“佛法虽以清净为宗,若皈依佛法者也一味清净,何以见阐扬佛教之意?必须焚修庄严,方祈求我佛慈悲,延年永祚。就是讲经未必尽臻微妙,毕竟令天下讲解互相发明,方斯有悟入;倘置之高阁,不讲不解,岂不令我佛真经竟成无用之物乎?况圣上从前许多善果,俱我佛鉴知,定降福寿,岂可因一人妄言,尽弃前功!伏望圣慈垂察。”宪宗听奏,沉吟不语。众大臣又代为委请道:“讲经之旨,已颁行天下,天下善信已倾耳久矣。今若反汗,未免失崇佛信心之望。”宪宗心下虽尚踌躇,却撇不过众人面皮,只得批旨道:“讲经仍遵前旨,但敕大颠任意各寺纠听,有不合佛旨者拈出,奏闻改正,以全善果。”生有并众僧得旨,方谢恩退出。心下一喜又还一忧,喜的仍旧讲经,忧的是大颠纠察,不题。正是:

     

  好佛本来求定性,为僧何苦反劳心?

  总然讲出西来意,终带长安名利音。

     

  却说唐三藏与孙悟空,正在长安城中寻访求真解之人,忽闻知大颠上表,又讲经纠察之事,不胜惊喜道:“这和尚哪里来的?倒有些意思。”访知在城西半偈庵挂衲,遂仍旧变做两个疥癞和尚,到庵中来观看。此时大颠正在庵中合眼打坐,唐三藏与孙悟空入来。看见他:

     

  头顶中露一点佛光,面皮上现十分道气。体结青莲,骨横白法。两眉分灵慧之色,双耳垂大智之容。布纳尘中,虽尚是中国僧伽;蒲团物外,已知是西方佛器。

     

  唐三藏与孙悟空看见大颠有些根器,十分欢喜。又见他合眼默坐,因上前大喝道:“如来将为人嚼死,这和尚好忍心,不去纠听,却躲在此处打瞌睡!”大颠听了就如惊雷一般。急开眼看时,只见两个疥癞僧人立在面前。心知有异,忙起身礼拜道:“小僧何敢忍心打瞌睡?正在此代世尊敲牙拔舌,不期二位佛师降临,有失迎候。”唐三藏与孙悟空相顾而笑道:“好好好!虽敲拔不尽,也要算你救主之功了。”大颠道:“敢问二位法师大号?有何因缘飞锡于此?”孙悟空道:“此位家师,号大壮,弟子乃吾心侍者。若问到此因缘,却是特来寻你。”说罢,又与三藏相顾而笑。大颠见二人言语俱有妙旨,知是异人,因再拜道:“弟子虽有志佛门,却托身远土,未遇明师;尚淹肉体,未具神通。幸遇二位佛师,望发慈悲。”三藏又笑道:“要我发慈悲,不如还是你自家努力。”大颠道:“敢不努力!但努力无路,所以求二师慈悲。”三藏道:“有路,有路!只是到临期不要推诿。”说罢,遂同孙悟空大笑而去。大颠急要留时,已去远不可追矣!正是:

     

  语有机兮言有锋,相逢一笑已成宗;

  若从字句求灵慧,尚隔千重与万重。

     

  却说唐三藏见了大颠有些道行,可充求解之人,满心欢喜。与孙悟空商量道:“求解之人倒有了,只是当今讲经正盛,尽自道微妙,谁肯回头去求真解?”悟空道:“这不难,待他临讲之时,我与佛祖同现旧日原形,显个神通,将他经卷封起,使他欲讲无经。然后,将我佛木棒一喝,不怕他不回心去求真解。”唐三藏大喜道:“必须如此方妙。”不几时,到了元和十五年元旦之期,各寺俱奉讲经之旨,搭起法坛,皆延有名法师,互相争胜。惟洪福寺乃生有法师亲身登坛,常恐天子临幸,百官听讲,故比他寺更加兴头。阖寺僧先在大殿上诵过经文,做过法事;将到巳时,方幢幡鼓乐迎送生有法师登坛。坛下听讲僧俗诸人,挨挤不开。生有法师正要开谈,忽人丛中有人叫道:“那和尚休得胡讲,污辱了我佛大乘妙法真经,辜负了我师徒求经善念。”生有听见,着了一惊,忙低头看时,却是两个疥癞僧人,手执木棒在坛下吆喝。因怒答道:“我奉圣旨讲经,你是何处狂僧敢来毁谤?”唐三藏道:“你既奉旨讲经,我且问你,经是何物?为甚要讲?”生有道:“经乃我佛灵文,不讲何以宣扬善果?”唐三藏又问道:“善果必待讲经宣扬,则未讲之先与既讲之后,经何在?善果又何在?且三藏经文从哪里讲起?若说一言可赅,则经何须三藏?倘必三藏尽宣,则今日之讲无乃挂漏?”生有一时答应不来。唐三藏因大喝一声道:“妖妄野狐!还不下来?”将手一举,那条木棒虽未离手,早不知不觉照生有劈头一下,打得生有魂胆俱无,忙滚身下坛,拜伏于地,连称:“不敢,不敢!”许多徒子法孙看见生有如此不成模样,忙来扯他道:“法师请尊重。”生有才待爬起,被孙悟空又喝一声,依然伏地道:“不敢,不敢!”众僧无法,只得飞奏宪宗道:“法师正登坛讲经,不知哪里走了两个疥癞僧人来,手拿着一根木棒将法师乱打,搅乱讲席,欺灭圣旨,特特奏闻。”宪宗大怒道:“何物妖僧敢如此大胆?着锦衣卫火速拿来。”许多校尉领旨,忙同众僧作眼来拿。到了洪福寺,看见两个疥癞僧人,欲待上前拿他,不知何故,只是不能近身。因说道:“奉圣旨拿你二人,快去见驾。”唐三藏道:“我二人奉佛旨也正要见驾。”遂大踏步走入朝来,众校尉但远远围绕。

  到了殿前,看见宪宗,唐三藏合掌当胸,将身一控道:“贫僧问讯了。”宪宗大怒道:“你是哪里来的两个野僧?如此大胆!”唐三藏道:“我们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。”宪宗道:“若是西方佛地来的,必知礼法,怎么见朕不拜?”唐三藏道:“若论为僧,见驾自当礼拜,但贫僧与陛下不同。”宪宗道:“有甚不同?”唐三藏道:“贫伯曾蒙先朝太宗皇帝赐为御弟,又有求取真经之功,今又忝在西方我佛会下,故乞陛下优容。”宪宗笑道:“野僧一味胡说,朕闻得赐御弟及求经,乃陈玄奘法师之事,今已二百余年,坐化成佛久矣!你两个疥癞僧人怎敢妄扯为己事来蒙蔽联躬?况陈玄奘法师的圣像,我太宗皇帝俱有画下的,藏在御苑。”随命,“取来一对,叫他两个死而无怨。”唐三藏笑道:“真金不怕火,就取来对一对何妨!”宪宗道:“这经就真是你求来,今日联在此命高僧讲解,也是成全前人善果,你为何倒来搅乱?”唐三藏道:“我佛造经,与太宗命我求经,皆度世婆心。只因经到之日,限于藏数,要缴还金旨,不及讲解,故世上止有真经,井不识真解;以致后来这些愚僧,胡言乱语,将我佛大乘妙法弄做个骗诈良方;哄得天下愚民焚顶燃指,不惜身命。不独将佛门败坏,且令陛下的国体损伤。故我佛慈悲,命我贫僧将这一条木棒打尽天下邪魔,一张封皮封起三藏经文,免得众生渐渐堕落。”宪宗听了,耸然道:“经文遍满天下,如何封得?”唐三藏道:“待贫僧封与陛下看。”正说不了,几个内臣已在御苑捧了唐三藏的画像来,悬于殿上。宪宗手指道:“法师遗像,你二人可自看一看,象也不象?”唐三藏道:“怎么不象?陛下请看。”口里一面说,身子早与孙悟空已现原形。唐三藏,毗卢帽,锦襕袈裟,脚踏莲花起在半空;孙悟空火眼金睛,手执木棒侍于左侧。宪宗与满朝文武看见,尽皆惊喜非常,忙走下龙座来瞻仰。唐三藏从从容容于袖中取出一张金字封皮,付与孙悟空道:“快去,将天下经文尽皆封了。”孙悟空接了,将身一纵,早已不知去向。宪宗忙举手向天道:“俗僧讲经固非传经之意,佛师封经不讲又恐非求经之心,还求佛师开一线人天之路。”唐三藏道:“既陛下心心在道,不消求我;只须再遣一人,如贫僧昔年故事,历万水千山,重到灵山去求真解来,那时再解真经,自保陛下国泰民安也。”方说间,孙悟空早已飞至唐三藏面前复命道:“奉旨,天下经文俱已封闭。”宪宗君臣看见这般灵显,俱倒身下拜道:“愿求真解。”唐三藏合掌道:“陛下保重,贫僧要缴金旨去了。”说罢,一朵祥云冉冉腾空而去。正是:

     

  若非佛祖呈慈相,哪得凡夫肯信心。

     

  不知宪宗果遣人上灵山求真解否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
TOP
8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八回 大颠僧承恩求解 唐祖师传咒收心


诗曰:
     雾雾云云烟复烟,谁知头上有青天,

     忽然一阵香风送,毕照须眉日月前。

  又曰:

     尺绳入鼻好牵牛,曳得鳌来是钓钩。

     度世有仁仁有术,金刚见佛自低头。

     

  话说唐宪宗皇帝同满朝文武,亲看见唐三藏与孙悟空现出佛身,亲分付求解,想后冉冉腾空而去,不胜惊喜,始悔从前好佛之误,就打点要出榜招求真解之人。

  却说生有法师被打,正惊惧昏聩,忽侍者报:“唐三藏已驾云去了。”方回转来,自觉没趣,只得定定神又入朝奏道:“遣人求解,自是善缘;然奉旨讲经,实非邪道。臣庑中洪福寺讲坛既已亲承佛旨,不敢开讲矣。但天下及长安城中各寺,奉旨已久,又正值讲时,恐停止不及。乞圣恩令其遵旨讲完,讲完后再行停止。庶不致违悖圣旨。”宪宗道:“既停止不及,听其讲完可也。”正说不了,只见各寺讲师都纷纷入朝启奏道:“众僧正遵旨登坛讲经,忽半空中降下一个火眼金睛尖嘴缩腮的神圣,手持一张金字封皮,在经文上一晃道:‘奉佛旨封经。’说罢就不见了。臣等再展经时,那经文就象粘成一片的,再揭不开,不知是何缘故?特来请旨定夺。”寺寺皆是如此说。宪宗听了满心欢喜道:“佛法有灵如此,敢不信心求解!”因召生有法师上殿道:“昔年太宗皇帝求经,亏得陈玄奘佛师应诏,太宗感激,赐为御弟。今朕欲求真解,必得亲信之人,方可代行。朕之亲信无如法师,法师若不辞辛苦代朕一行,朕亦与法师结为兄弟。不识法师意下何如?”生有听了,惊得满身汗如雨下,战兢兢半晌方答道:“臣蒙圣恩,安敢辞劳?但念臣生于长安,长于长安,从未曾出长安一步,外面径路全然不识,如何历得千山万水?”宪宗笑道:“法师既不识路,何以指迷?”生有答道:“人各有能有不能,臣虽不能远求真解,若是佛前焚修,祈保圣寿无疆,则臣不敢多让。”宪宗笑道:“法师若能祈祷,又胜似求解多矣。”因问丹墀下众僧道:“生有法师已失朕之望矣,不知汝众僧中有能出类拔萃不辞辛苦以成朕志者否?”众僧听了,就似泥塑木雕,无一人敢答应,宪宗默然不悦。生有只得又奏道:“求解远赴灵山,臣僧尚不能应诏,众僧安能承命?臣保举一人,定然去得。”宪宗道:“法师保举何人?”生有答道:“就是前日请正佛法,今奉命纠察讲经的大颠和尚。”宪宗道:“法师如何知他去得?”生有道:“他表上原说,若要讲解,必求智慧之人。今日着他求解,正是他的本念。况他是潮州僧人,既可从潮州到此,便可由此前往灵山。臣僧所以保他去得。”宪宗听奏沉吟道:“此僧或者去得也未可知。但朕曾查考旧事,闻得这里到灵山有十万八千里程途,且一路妖魔甚多,生死相关,若不十分忠爱于朕,岂肯受此跋涉?就是朕以威势强之而去,他到半路,心生退悔,又安能成功?这大颠和尚自潮州偌远而来,到此上表,请正佛法,其志可嘉;又因法师苦请讲经,令他守候许久,竟未降旨;昨虽有纠讲之命,今又无讲可纠。皇恩毫未沾被,忽命他历此艰险之途,恐非人情之愿,莫若还是出榜招求。他果有志,自慨然请行;他若无心,强之何益?”生有不敢再言,只得率领众僧退出。正是:

  从来木朽蠹方生,谗佞何曾乱圣明,

  若要西天求佛法,先须中国顺人情。

  一言抢白羞于挞,满脸通红罪似黥,

  静夜问心无愧怍,不偢不深有余荣。

     

  宪宗退朝,即命大臣议出榜文,招求真解之人,不数日,天下各寺纷纷奏报封经之事,都说有个火眼金睛神道降坛。宪宗闻知,愈加敬信,连旨催出榜文,挂于皇城之外。那榜文写得明白,道:

     

  为招访高僧西游求解事:盖闻,佛法既今古常明,高僧自后先递出。昔我太宗皇帝垂慈,远取真经,虽已流传,昨蒙陈玄奘法师显示,我佛真解尚存灵鹫,未及颁来。朕思真经必须真解方足宣扬;朕虽凉薄,安敢隳弃前功。今发大愿,访求高僧如玄奘法师者,远上灵山祈求真解东来,以完胜事;倘有志行尊者,慨然愿行,朕当如玄奘法师故事,赐为御弟。竭诚恭奉,决不食言。须至榜者。

  元和十五年正月 日榜

     

  这边张挂榜文不题。

  却说大颠自奉了纠听讲经之旨,生有法师便要请他同登台上。他道:“旨意是各寺任意纠听。”不肯定在一处上台,只杂在众人中窃听。这日,正在洪福寺默察生有动,因见唐、孙二佛师显灵封经,要访人求解,就打帐上疏清行。今见榜文挂出,因走到榜下对守榜太监说道:“西天求解,贫僧愿奉圣命西往,伏乞列位老公公奏闻皇上。”众太监看见,尽皆欢喜,忙扯住问道:“老师大号?”大颠说道:“贫僧即奉圣旨纠察讲经的大颠。”。众太监听了,忙入宫奏知。宪宗大喜道:“毕竟还是这和尚,信乎根器自有真也。”即命召入。大颠承命,趋拜金阶。拜毕,宪宗召入殿上赐坐,因先开口问道:“前日法师请正佛法一表,朕十分感悟,即欲降旨从事,不意又为左右众僧所惑,苦请讲经。朕故敕法师纠察,待有所失然后罪之,彼无说也。今幸我佛有灵,感得陈玄奘法师临坛显示,亲说求解因缘,然后知法师前表之深明佛法也。正欲起创丛林,供奉法师,以张正教,且得时聆微妙之法;不意西天求解之役,法师又慨然请行,足见至人真修,与俗习外缘相去天渊也。”大颠奏道:“佛门弟子理合奉行佛教,前之请正,今之请行,原非二事。”宪宗道:“法师心心是佛,固不辞劳,但万水千山只身而往,其中不无险阻,法师亦何所恃而不恐?”大颠道:“佛法无边,因缘自在。贫僧一无所恃,就是贫僧的所恃了。”宪宗连连点头道:“法师妙论已空一切,定不负朕之所望。”遂命赐斋。斋罢,宪宗又说道:“朕榜文有言,倘有尊宿肯行,朕愿照玄奘法师故事,赐为御弟。今法师慨然愿行,朕当择日于佛前定盟。”大颠奏道:“此虽圣恩,然天尊地卑,君臣大伦,臣僧安可乱也!若乱大伦,是先犯佛门贪妄之戒,何敢远见世尊?望陛下荣臣僧以义,不当宠臣僧以罪。”宪宗听了,叹息不已道:“真佛种,真佛种!倒是朕失言也!但何以为情?”因命近臣敕洪福寺阖寺僧人速具香花灯烛,幢幡宝盖,奉迎颠大师归寺暂住,以待择日启行。大颠忙奏道:”佛门以清净为宗,臣僧正欲以清净之旨正己正人;若喧阗迎送,移入大寺,便堕落邪魔,则求真解无路矣!”宪宗大悦道:“朕从前好佛之误,闻法师高论,已悔八九矣!但法师既不欲移住大寺。今却归于何处?”大颠道:“巨僧原住半偈庵。”宪宗因问近侍道:“半偈庵在何处?”近侍奏道:“半偈乃小庵,在城西僻地。”宪宗笑道:“法师不住大寺,而住半偈小庵,可谓心持半偈万缘空矣!”即赐号半偈法师。大颠谢恩退出,竟独自步回半偈庵而去。正是:

     

  一心清后一心净,方法空时万法通;

  慢道寸丝俱不挂,寸丝不挂妙无穷。

     

  却说大颠自宪宗赐号半偈,人都称他做唐半偈。唐半偈回到庵中,懒云闻知此事接着说道:“西天求解是个苦差,大寺里那些和尚每日受朝廷供养,美衣美食,何不叫他去?老师却揽在身上。”唐半偈道:“真经失旨,求解解经,正佛门大事。我既为佛门弟子,安敢推诿他人,自不努力?”懒云道:“我不是叫老师推诿。老师是远方人,不知这求解利害。”半偈道:“有甚利害?”懒云道:“我们生长长安城中,常听得老人家说起,求经这条路有十万八千里之遥,一路有千妖百怪。当时玄奘法师去求时,亏了观世音菩萨点化他,收了三个徒弟。大徒弟叫做孙行者,二徒弟叫做猪八戒,三徒弟叫做沙和尚。这三个徒弟都是降龙伏虎的神通,斩怪降妖的手段,方才到得灵山求得真经回来。老师你一个人,手无寸铁,如何去得?”半偈道:“西天有路,货僧有路走一步是一步,怎么去不得?就是玄奘法师出门时,三个徒弟在哪里?若说千妖百怪,吾心自有一佛,怕他怎的!”懒云道:“老师说的都是迂阔套头话儿,只恐到临时有许多难哩!”半偈道:“天下最难之事,无过一死。贫僧有死无二,有甚难处?”正说不了,忽见前日那两个疥癞僧人又走进庵来,大叫道:“好和尚,不可畏难。这求解之事乃天大的福缘,海深的善果,须要努力。就要徒弟也不难,我包管你三个。”唐半偈看见知是唐玄奘、孙悟空的变像,忙伏地拜求道:“蒙佛祖勉策努力,已承求解,不敢推诿矣。但恐一身一心,难历这万水千山,尚望二佛祖慈悲,若有徒弟,赐得一个帮扶帮扶也好。”唐三藏道:“有有有!你起来,我有一篇咒语传你。这原是我佛的定心真言,你可牢记读熟,每日三时默诵,自然先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徒弟来,助你上西天。”唐半偈闻言大喜,忙跪于唐三藏膝前拜受真言。唐三藏附耳传了真言,又叫孙悟空将木棒付与他道:“这一条木棒,也是我佛的法宝,命付与汝。若遇邪魔外道,只消持此一喝,定当潜归于正。”唐半偈再拜而受,欲要再问时,唐三藏与孙悟空已起在半空中,说道:“只要你信心努力,成就我的前志,若到危急之时,我自来救你。”说罢,渐入云中不见了。唐半偈伏地礼拜不已。懒云看了,吓得只是磕头道:“活菩萨,活菩萨!这等显灵,颠老师只管放心前去,小僧再不敢多嘴了。”唐半偈起身作谢道:“老师阻劝,皆是善言,深感不尽。”自此之后,每日早中晚三时,必将定心真言默诵十数遍。这里默念真言不题。

     

  不知这真言果有些妙处,又不见动广长之舌,又不闻出仙梵之声,又没处寻圆通之耳,不觉一音一响,早已从南瞻部洲长安城中,直贯到东胜神洲花果山水帘洞孙小圣头脑中来。正是:

     

  相关痛痒无千里,缚束头颅没半丝;

  若说人天多失误,此心端的不差池。

     

  却说孙小至自受祖大圣之教,每日只在洞中修心养性,以待进求正果。因他外虑不生,内里却十分快活。不期一日清晨起来,头里有些疼痛,疼痛了半晌方才得定;到了午间,忽然又痛起来,又痛了半晌方定;到了晚上,忽然又痛。一连三、五日,日日俱是这等。用手去头上一摸,却是那金箍儿束得疼痛,因想道:“前日,祖大圣原说这箍儿是我的魔头。这几日头痛,莫非就是这箍来魔我?”又想道:“我戴了许久为甚不痛?这几日为何忽痛起来?”日日痛不过,只得来问通臂仙。通臂仙道:“我闻得当初老大圣头上也有个金箍儿,乃是观世音菩萨教唐三藏收束老大圣的法术。老大圣但不受教,唐三藏便念起咒来,老大圣便头痛欲裂;今日,大王这等头痛,想是有人念咒。”孙小圣道:“若果如此,却怎生解救?”通臂仙道:“必须觅念咒人,求他不念,方可解救。”孙小圣道:“念咒的知是哪个?到哪里去寻他?”通臂仙道:“有痛处便有来处,有来处便有寻处。”孙小圣忽大悟道:“有理,有理。”清晨起来,将近痛时,他先一个独坐,一心紧对着金箍儿上,果然有些奇异,不多时,头额痛起,渐渐痛到两边。心下想道:“从当头痛起,这念咒人定在南方。又疑惑头痛定从当头起,到了午间,他便侧过身子向西而坐,真也作怪,忽一点痛又从东半边头上起,他犹不信;到了晚间,他又侧身向东而坐,果然不差一点,痛又从西半边头上起。孙小圣验准了,心下方喜道:“这个念咒的定在南方无疑了。”挨到次日,遂一路筋斗云向南而去。不多时,早到了南瞻部洲,按下云头一看,乃是大唐国界。再将头验一验,这痛却不在南方,又转到西方了;只得压着云头徐徐往西寻来,直寻到长安城中,这默痛又在北方了;寻到北,这默痛又在东方;寻到东这默痛又在西方。寻来寻去,直寻了两日,方寻到城西半偈庵。

  此时还是辰巳之时,他头尚未痛,庵门前坐了一会,见没动静,便起身走入庵中,东张西望。渐渐交到午时,只见内里走出一个半老不老的和尚来,双跏趺着脚儿打坐于佛座之前,口虽不开,却象默默念经的一般。那和尚才坐下一刻,这孙小圣头上早已岑岑痛矣!欲要就上前问他,又恐错了,只得忍着头痛在窗外偷看。正疼到极处,忽又见一个和尚,双手捧了一杯茶送与那打坐的和尚道:“老师父请用一杯茶。”那打坐的和尚忙立起身来接道:“多谢老师。”那里二人说话,这里孙小圣头早不痛了。不一时,吃完了茶,收了盅去,那和尚依旧坐下,照前象念经的一般,这孙小圣的头不知不觉又痛起来。孙小圣方认得真了,再忍不住,忙走进佛堂,双膝跪在唐半偈面前道:“老师父,我与你前世无冤,今世无仇,你为何在此咒我?”唐半偈忙抬头一看,只见一个尖嘴缩腮猢狲般的人,双手抱头跪在地下说话,因答道:“贫僧自持定心真言,何尝咒你?”孙小圣道:“你不咒我,为何你念咒我便头痛?”唐半偈道:“哪有此说!我不信。”孙小圣道:“你不信,试再念念看。”唐半偈依言,又默默念将起来。才念动,孙小圣的头早痛将起来,连叫道:“老师父,莫念,莫念!”唐半偈心知是真言有灵,徒弟来助,要借此收服他,便默念不住口。痛得小圣抓耳揉腮,满地打滚道:“老师父好狠心,弟子不惮数万里寻声而来,求老师救苦。叫你莫念,为何转念得狠了?”唐半偈方住口道:“你是什么人?从何处来?怎生知道是我咒你?可实实说来,我就不念。”孙小圣因唐半偈住了口,他便头不痛了,忙爬了起来,仍跪在半偈面前,说道:“老师父面前,我不说谎。我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仙石中生身,姓孙名履真,别号小圣,因修成道法,撞入王母瑶池,坐索仙桃、仙酒,玉帝得知,命三界五行诸神捉我,被我一顿棒打得东倒西歪,又打出南天门,无人抵敌。玉帝无法,访知我老祖在西天为佛,只得苦苦请了我老祖调停。我因受老祖之命,故这几年在山中修心养性,不敢生事。我老祖怕我野心不定,临行又将这金箍儿套在我头上,说道:‘这虽是你的魔头,你的正果却也在这个箍儿上。’一向安然无事。这几日,忽然束得痛起来,想是我的魔头到了,又想是我的正果该到了,故从花果山直寻到此间,才得遇见老师。老师念咒咒我,眼见得是我魔头了,但正果也要在老师身上。”唐半偈道:“且问你老祖是谁?”孙小圣道:“我老祖乃昔年唐三藏佛师的徒弟孙大圣,今已证果为斗战胜佛。”半偈听了,满心欢喜道:“我佛有灵!我佛有灵!”只管点头。小圣看见,因问道:“老师连连点头称佛有灵,其中定有缘故。且请问这咒语是谁传的?为何一向不念?老师父是何法号?并求指示。”半偈微微笑道:“我说与你听。”正是:

     

  雪隐鹭鸶飞始见,柳藏鹦鹉语方知。

     

  未知唐半偈与孙小圣如何说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
TOP
9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九回 心猿求意马 东土望西天


 诗曰:
     圈儿跳不出,索子自牵来。

     始信无为法,为之何有哉?

  又曰:

     茫茫一团气,幻出东西天。

     天且为地限,于人何有焉?

     

  话说孙小圣,为头痛直寻见了唐半偈,说出真情,转问唐半偈是何法号,咒语是谁人传授。唐半偈因说道:“我法名大颠,今上皇帝赐号半偈。原是潮州人,只因见佛教沦入邪魔,上表请正。前因未蒙圣旨,故居此庵待命;近因各寺奉讲经之命,感得唐玄奘佛祖与你老祖亲临法坛,显示神通,将三藏真经都封了,又明说,我佛真经,必须求我佛真解,方得宣明度世。故今上皇帝十分信心,命老僧亲往灵山拜求真解,即日要行。又感得唐玄奘佛祖与你老祖怜我只身难行,授此定心真言,叫我三时默诵,自有大神通的徒弟来帮助上西天。老僧奉旨,才念得数日,早化得你来,一字不爽,岂非我佛有灵乎?”孙小圣听了欢喜道:“原来却是我老祖做成的圈套。他原说,不成正果,终属野仙。他又说,他之前车,即我之后辙。今日求解,岂不与他求经一般,又是我的魔头,又是我的正果。罢罢罢!只得要帮扶老师父西天去走一遭了。”唐半偈道:“你果真心帮扶我西天求得真解来,这段功行却也不小。”孙小圣道:“人皆赞说,心如金石,我的心是石头里生出来的,怎么不真?我是个急性人,就此拜了师父吧。”随趴在地下磕了八个头,又说道:“既拜为师徒,就是一家人了,那个真言却是再不可念。”唐半偈道:“你既肯尽心奉佛,我念他作甚?但你既入我佛门,拜我为师,便是我佛家弟子,我当与你摩顶受戒,喜得你头发不甚多,也不须披剃。你名孙履真,这‘履真’二字倒也合我佛门机旨,只是名字外人不便呼唤,我再与你起个僧家的俗号何如?”孙小圣道:“我原也有个俗号。”唐半偈道:“俗号什么?”孙小圣道:“我老祖当年闹天宫时,曾封齐天大圣,我欲继其志,故又叫做齐天小圣。”唐半偈道:“此等狂妄之号,非我僧家所宜。你老祖当时归佛教时,也有个俗号叫做孙行者;你既是他一派,以后只以小行者称你何如?”孙小圣大喜道:“好好好!当时通臂仙原叫我起个俗号,我说,我又不求经,起他做甚?今既跟师父去西天求解,师父叫我做小行者,又不忘老祖,又不僭老祖,甚是合宜。”唐半偈见他说话爽直,也是喜欢,因问道:“佛家第一戒是打诳语,你方才说从东胜神洲花果山来,这东胜神洲到南瞻部洲相去半天,你怎么来得这等快?莫非是打诳语!”小行者笑道:“那下八洞神仙尚夸嘴说:‘朝游北海,暮宿苍梧。’这几步路儿打什么紧,还要打诳语?”唐半偈听了似信不信,又说道:“明日圣旨下了,就要起身去,你还有甚牵挂么?”小行者笑道:“老师父也忒婆子气,既做了你的徒弟,便死心塌地跟你,要去就去,还有什么牵挂?”唐半偈闻言大喜,引他进去过了一夜。

  到次日,宪宗差内臣赍了许多衣帽鞋袜、干粮食物之类来赐他,又是中书写的一路通关文碟、与如来求解表文并一路地方程途的册子,又着太仆寺选了一匹良马,又在洪福寺选了两个精壮僧人,以为随从,又命钦天监选了吉日启行。唐半偈谢了恩,将衣帽鞋袜带得的受了一两件,两个随从僧人退还,道:“昨日已收了一个徒弟了。拜佛求解本该步行,但恐山遥水远,这匹马是要用的。”就叫小行者去收管。一面托内臣回奏,依吉期即行,内臣去了。小行者将马牵到唐半偈面前,说道:“这样马有甚用处?如何走得许多路到得西天?”唐半偈道:“方才太仆官说是选来的良马,怎说没用?”小行者将手在马脊上轻轻地一揿,那匹马早伏倒在地,爬不起来。唐半偈着惊道:“似此如何去得?只得再奏皇上,叫太仆另换。”小行者道:“凡间之马,不过如此,就换也无用。”唐半偈忽想起来道:“我闻得八部天龙因变马驮旃檀佛,求经有功,故后得归真证果。这等看起来,这些凡马果是去不得,又好拚着步行了。”小行者道:“老师父你虽存佛性,尚未具神通,如何走得这许多路?”唐半偈道:“我也自知难走,但世间哪有龙马?”一面说早不觉双眉紧蹙。小行者道:“老师父且莫愁,要龙马也不打紧。”唐半偈道:“就是长安豪侠以千金买骏,一时也不能有,何况龙马?怎说不打紧!”小行者道:“若在他人果是甚难,只因四海龙王都与我相好,等我去问他有多的龙讨一条来,变匹马与师父乘坐,就当我拜师父的贽见礼可好么?”唐半偈变了脸道:“此乃拜佛求解的大事,又是帝王敕命,你怎敢说此戏话取笑!”小行者道:“我履真志志诚诚为师父算计,怎么说是戏话?师父不信,等我去讨了来,方见我老实。”说罢,将身一纵,早已不知去向。唐半偈看见,又惊又喜。正是:

     

  秋水难言海,冰虫但语寒,

  不知天上士,犹作世人看。

     

  却说小行者将身一纵,竟至东海。他是熟路,捏着避水诀竟分波逐浪而来,看见巡海夜叉,大叫道:“快去通报!说我齐天小圣孙履真来拜望你大王。”巡海夜叉听了,忙跑入水晶宫禀知老龙王敖广道:“大王,不好了!那尖嘴毛脸的孙小圣又来到宫门外了,要见大王。”老龙王着惊道:“他又来做什么?”忙迎入宫中坐下,因问道:“一向闻得小圣受了老大圣之教,收心在山中静养,不知今日为何有闲情到此?”小行者笑道:“我收心静养,老鳞长为何也知道?”老龙王道:“忝在邻比,怎不知道?”小行者道:“正为收心,收出不好来了。”老龙王笑道:“小圣又来取笑了。收放心乃圣贤美事,怎么倒不好?”小行者道:“一向心未收时,要上天便上天,要入地便入地,无拘无束,好不自在。自受了老大圣之教,要成什么正果,如今倒弄得有管头了。”老龙王道:“要成正果,有了管头,莫非也象老大圣取经的故事么?”小行者道:“老鳞长忒也聪明,一猜就猜着了。只因我老大圣与唐佛师求来的三藏真经被世人解差了,堕入邪魔。唐佛师不胜愤恨,近已现身显灵将经封了。说我佛尚有真解,必要遣人求得真解来,方许解真经。故宪宗皇帝特差唐半偈师父去求,我老大圣又愁他独身难行,故用术法将我小孙送与他做个徒弟,所以说有管头。”老龙王道:“这等说来,小圣恭喜!入了佛教有师父了。既有师父,就该随师西行,为何有闲工夫到我这东海来耍子?”小行者道:“哪有闲工夫来耍子?只因灵山路远,师父徒步难行,必须要个脚力。你想,国中凡马如何到得灵山?故特特来求老鳞长,有好马借一匹与我师父骑,上灵山求了真解回来,即当送还,决不食言。”老龙王道:“小圣差矣!马乃陆产之物,如何到我海中来要?”小行者道:“因为陆产之马无用,故到海中来要。”老龙王道:“海中哪得有马?”小行者道:“老鳞长怎又不聪明了?马虽没有,龙却是有的。有多余的龙,只消借我一条,叫他变做马就是了。”老龙王道:“小圣又差了!就是一个人,稍有志气便要为善,不肯堕落去变驴变马;难道我的龙种反不如人,叫他去变马与人骑坐!”小行者笑道:“老鳞长莫要怪我,此乃你们自己做坏的例子。”老龙王惊问道:“怎么是我们自己做坏的例子?”小行者又笑道:“直要我说出来,当年驮唐佛师西天求经的那匹白马,岂不是你北海龙王敖顺的儿子么?”老龙王道:“那是他纵火烧坏了殿上明珠,被父亲告了忤逆,玉帝吊在空中要诛他,亏得观世音菩萨救了性命,故罚他变马驮经,以消罪孽。我的龙子龙孙尽皆孝顺,又不犯法,怎么教他去变马?”小行者笑道:“这叫不好的带累了好的。既有了变马驮经的例子,管他孝顺不孝顺,忤逆不忤逆,随便于子侄中捡一条与我去便罢。”老龙玉道:“亲生子任,岂是容易舍得的?”小行者道:“既舍不得子侄,便请老鳞长自去走一遭,以成全胜事。”老龙王道:“我忝为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,就是玉帝敕命差遣,也没个叫我变马之理。”小行者道:“好好求你不肯去,只得告过罪要动粗了。”一头说,一头在耳朵中取出金箍棒来,指着老龙玉说道:“我欲待奉承你一棒,争奈这条棒原是你的故物,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。也罢,留些情只锁了你去吧!”叫声:“变!”遂将金箍棒变了一条大铁索,豁喇一声竟套在老龙王颈项之上。吓得老龙王魂胆俱无,忙恳求道:“小圣请息怒!凡事从容商量。”小行者道:“要从容还可用情,若要商量却无甚商量。”老龙王摆布不开,只得叫蝦将鳖帅忙撞钟擂鼓,聚集南海龙王敖钦、西海龙王效闰、北海龙王敖顺来救应。

  不一时,三龙王齐至,看见老龙王被锁,惊问其故。老龙王忙将要龙变马之事细说一遍。三龙王俱面面相觑道:“这个实难从命。”小行者听见说实难从命,便不管好歹,扯着老龙王就往外走。慌得三龙王齐声劝道:“小圣来意不过是要一匹龙马,何必这等凌辱家兄,等我们商量一匹送你。”小行者道:“不是我凌辱他,是他自取凌辱耳。我来时再三求他,他只是不肯;若肯早说送我一匹,我去久矣,谁耐烦与他拉拉扯扯!”南海龙王对老龙王说道:“事到如此,吝惜不得了。”老龙王道:“哪个吝惜?若要宝贝,便送他些值什么。他要龙子龙孙去变马,岂不坏尽了龙宫的体面。”敖钦道:“不消自家子孙去变,何不将伏羲时负河图出水的那匹龙马送了他吧。”老龙王听了欢喜道:“我倒忘了。这匹马只因有功圣门,不忍骑坐,白白的养了这几千年;今日,将他来救我性命,也可准折了。只是他是个开儒教的功臣,至今颂赞又明都指龙马负图为证据;今为我贪生怕死,将他去驮和尚,陷入异端,未免做个坏教的罪人。”西海龙王敖闰说道:“贤兄,你又来迂阔了!近日的文人墨士哪一个不磕头拜礼去奉承和尚?何况畜生!”敖钦、敖顺都赞道:“说得是。”遂一齐对小行者说道:“有一匹龙马送你了,请快放了家兄。”小行者道:“既有马,快牵来便罢。”将手一抖,那条铁索早已变做个绣花针,藏入耳朵中去了。

  老龙王脱了身体,便分付管海苑的鳊大使牵了那匹负河图的龙马出来。不一时牵到面前。小行者定睛一看,果然好匹龙马。但见:

     

  和銮安节体雍容,鞭影何劳在后从。

  竹耳铁蹄虽是马,金鳞玉翼宛然龙。。

  长嘶犹吐文明气,远驾还留太昊踪,

  道丧久无图可贺,流归佛法上灵峰。

     

  小行者看见,十分欢喜道:“早牵出来,岂不省了许多气力!马倒罢了,只是少副鞍辔,一发并求见惠。”老龙王道:“马既送了,何惜鞍辔。但只是我们海中波涛往来,从不骑马,哪有鞍辔?”小行者笑道:“老贤王太不径直,起初说海中无马,若是果然无马,我倒也罢了;如今既有了马,再说没有鞍辔,我如何肯信?”南海龙王效钦说道:“小圣不必动怒,小龙有一副上好的送与小圣吧。”小行者笑道:“何如,怎么又存了?”老龙王惊问道:“贤弟,你是哪里来的?”敖钦道:“此乃周时昭王南征,被楚人诈献膠舟将昭王溺死,连这匹御马俱沉于江汉,御马便死了。巡海夜叉捡得这副鞍辔,知是御物贵美,不敢藏匿,献上于我,故此得有。”小行者道:“不消闲文,快取出来。”敖钦忙命去取了来,送与小行者。果然好副鞍辔,怎见得?但见:

     

  双镫珠镶玉嵌,一鞍银缕金雕。层层衬屉软随腰,绣带绒绳奇巧。

  环嚼彩光艳艳,障泥锦色飘飘。丝缰滴滴紫蒲桃,真个是驾驭龙驹至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右调〔西江月〕

     

  小行者看了甚喜,一一鞴在马上,恰似特特做的一般,愈加欢喜,方拱手道:“蒙四位贤王照顾,我师父有了脚力了。容取解归来,送还龙马,再来相谢。”说罢,竟将龙马牵出水晶宫外,四海龙王殷勤相送。小行者跨上龙马,道一声:“去也!”马能行水,人会腾云,只听得呼呼风响,早分开波浪,踏碎乱云。不一时到了长安,竟奔半偈庵来。

  唐半偈因小行者说不明白,竟自去了,心下疑疑惑惑,不知是真是假,正在庵前张望。忽见小行者骑着匹马飞也似奔来,看见唐半偈,慌忙跳下来说道:“师父,你看,这才是一匹龙马,方驮得师父上灵山见佛!”唐半偈细看那马,蹄高腕蹩,气吐虹霓,与那些凡马迥然不同。满心欢喜道:“徒弟,你去不多时,哪里就寻这匹好马来?”小行者道:“师父面前,怎敢戏言?实实是问四海龙王要的。”唐半偈道:“龙宫俱系水族,如何有此良马?”小行者道:“说起来话长,此马实非等闲,乃伏羲时负河图出孟河开文字之始的一匹龙马。因他有功圣门,闲养在龙宫。老龙被我摆布急了,无可奈何,只得牵出来相送。”唐半偈又细细一看道:“既是上古龙马,又不与人骑坐,如何有此人间精巧华丽的鞍辔?”小行者点点头笑道:“师父倒也有眼力识货,这鞍辔真不是一处来的,乃是周昭王南征,被楚人膠舟淹死,连御马都沉在江中,故龙王收得这副鞍辔,果是人间帝王之物。”唐半偈听见是真,忙倒身向天拜谢道:“大颠一介凡僧,怎敢乘坐大圣人的龙马、古帝王的鞍辔?只因奉旨上灵山拜求真解,道路遥远,凡马不能驱驰,不得已受龙王之惠,实非本心。望上天鉴赦我僭妄之罪。”小行者在旁笑道:“马乃畜生,骑马若是有罪,要人抬轿一发该死了。”唐半偈道:“不是这等说。六道虽有人兽之别,一心却无彼此之分。”小行者又笑道:“依老师父这等说来,我佛就不该坐狮坐象了。”唐半偈道:“佛坐狮象,狮象沾佛惠也;我骑龙马,龙马为我劳耳。”小行者听了,方赞叹道:“师父言言俱是真解,何必又上西天去求佛祖?”唐半偈叹息道:“汝为此言,正东土之为东土,而西天我佛不可不往求也。”小行者道:“既是这等,我们早些去吧,不要又耽搁了。”唐半偈听了欢喜道:“徒弟呀,似你这般猛勇精进,真是我佛门之器。”一面收拾行李,小行者看见木棒,又问道:“这东西要他做甚?”唐半偈道:“此木棒不可轻视,乃是我佛之宝。若遇邪魔外道,只消一喝便退。”小行者笑道:“我说这东西打人不痛,只好喝鬼。”一面进朝拜辞宪宗。宪宗要御驾饯行,又要敕文武百官并各寺僧人香花远送。唐半偈俱一概辞以并非佛门清净之道,宪宗感悦其言而止。他师徒二人回庵,别了懒云。小行者扶唐半偈上了龙马,自己挑着一肩行李,踽踽凉凉出了长安城,往西而进。正是:

     

  未闻我佛真如解,先见高僧清净风。

     

  师徒二人此去不知又作何状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
TOP
10#

回复:后西游记



第十回 心明清净法 棒喝野狐禅


诗曰:
     瑶台皎皎一片月,玉宇棱棱千尺冰,

     冷淡家风清净理,如斯方不愧为僧。

  又曰:

     隔花犬吠大和尚,夹岸藤缠小法师,

     白昼野狐灯日盛,不知何处可无为?

     

  话说唐半偈与小行者,辞别了唐王,出离长安大国,往西前进。此犹是中华地界,一路平安。不几日,过了巩州地方,行到一处,天色晚了,见路旁一个小庵,小行者扶唐半偈下马,就将行李放在马上,牵了进去借宿。这庵儿虽小,却十分精严富丽。二人将走到佛堂,早有一个少年和尚出来迎问道:“二位老师何来?”唐半偈忙问讯道:“贫僧奉唐天子敕命,往西天大雷音寺拜见我佛,求取真解,路过宝方。因天色晚了,不识地名,敢求宝庵借宿一宵,明日早行。”那和尚道:“我这地方虽犹是唐朝河州卫地方,却因西番哈泌土地辽阔,已不属他管了。老师既奉天子敕命,乃是天使大法师,怎么没有护卫跟随?却教二位师父落落而来?”唐半偈道:“佛家清净为本,淡薄为宗。怎敢称天使?怎敢劳护卫?”那僧惊讶道:“老师怎么转如此说。”一面邀入禅堂,施礼分主客坐下。一面分付备斋,一面就问:“二位老师大号?”唐半偈道:“贫僧法名大颠,蒙唐天子赐号半偈。这是小徒,俗号小行者。敢问院主法号?”那僧道:“小僧贱号慧音,乃天花寺点石大法师第二辈法孙。”唐半偈因问道:“这等说来,令师祖点石大法师,定是一位有道行、有辩才的善知识了。”慧音道:“家师祖是西域人,道行辩才一时也说不尽。只法座下的徒子法孙,以‘定、静、慧’三字排来,每一字足有上千。这河州地界城里城外,似小僧这样的庵儿约有千余,无一庵不是他的下院。”唐半偈道:“为何这等富盛?”慧音道:“不瞒老师说,这哈泌地方,不论官宦军民,皆好佛法,又最喜听讲经。我这家师祖口舌圆活,讲起那因果报应来,耸动得男男女女磕头礼拜,以为活佛,无不信心。那钱财米粮就如山水一般涌塞而来,故如此富盛。”正说完,侍者备上斋来,请他师徒二人用过。慧音复问道:“老师父方才说,奉天子敕命见我佛求解,不知果是真么?”唐半偈道:“现有敕书,怎敢打诳语!”慧音道:“若果是真,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佛事了,何不广为播扬,使善信尊崇,为我佛门荣幸?”唐半偈道:“清净无为,佛教之正也;庄严奢侈,佛教之魔也。贫僧今日奉旨求解,正欲驱魔归正,安敢复为播扬以益其罪戾。”慧音微哂道:“老师又来取笑了,播扬正是奉佛,怎么转是罪戾?小僧学微识薄,不敢诘辩。且请安置吧,待明日家师祖再细细请教。”遂送师徒二人到客房安歇。正是:

     

  至人欲扫魔归正,邪道思依正作魔,

  佛法坦然平似水,黑风一阵忽生波。

     

  原来这天花寺的点石法师是个西域人,性极贪淫,专以讲经说法哄骗愚人。不料,今岁正聚众讲时,忽被孙大圣显形封了,揭不开,没得经讲。一时不知其故,十分没趣,只推有病下台,约改期再讲。过了许久,只揭经不开,讲解无时,弄得各寺清冷,布施全无。师徒们正无法奈何,这慧音忽见唐半偈说奉敕到西天求解,似有缘故,只得连夜报知点石。点石想道:“当今讲解正盛,为何又要求解?莫非唐朝中有甚变头!明日可请他来见一见,就问他这经揭不开的缘故,或者他知道些因由。”慧音道:“这个唐半偈,为人一味清净冷落,全不象个和尚。虽于佛法有功,却于大众无益,若使他苦修得志,我佛门弟子都要饿死矣!老师祖还要与子孙做主。”点石道:“他既以苦修为宗,我偏以极乐为教。明日等他来时,可传众子孙一时齐集,都要色相庄严,看他动心不动心!”慧音大喜,传出法旨,各各整备,然后归庵歇息。正是:

     

  佛原不自佛,魔岂为他魔,

  一念微分别,天渊隔已多。

     

  到次日天明,唐半偈与小行者起来,吃了早饭,就收拾行李要走。慧音忙止住道:“我这河州外卫,虽与唐天子命令不甚相通,却犹是唐朝地界。老师父既奉天子敕命胜此,家师祖也是佛门一位尊宿,岂可不会一面?”唐半偈道:“会一面因好,但急于西行,不敢久稽。”慧音道:“家师祖住的天花寺去此不远,且是顺路,一会即行,也无耽搁。”唐半偈道:“既是顺路就去。”遂不上马,叫小行者牵着,自同慧音步行。果不多路,不一时到了天花寺前。定睛一看,果然好一座齐整寺宇。但见:

     

  层层殿宇,一望去金碧辉煌,分不出谁楼谁阁;叠叠阶墀,细看来精光璀璨,又何知为玉为珠。钟鼓相应,闻不了仙梵经声;土木雕镂,瞻不尽庄容佛相。僧房曲折,何止千间,真是大丛林;初地周遭,足围数里,可称小佛国。

     

  唐半偈看见十分富丽,便不欲进去。当不得慧音再三拱请,只得步了入去。到了二山门,唐半偈看见内中十分洁净,就叫小行者同马住下,先自到大殿上拜了佛。早有一班知客迎请到客堂中去坐,一面献茶,一面叙问来意。唐半偈因说道:“贫僧奉唐天子敕命,往西天求真解。路过宝庵,蒙慧音师兄道及点石大法师,道行辩才为当今善知识,不敢径过,特求瞻仰。”众知客道:“原来如此。家师祖在禅房静养,不轻易见客。老师既是天使大法师,慧音进去禀知,自然出堂相见。”一面说,一面就摆上许多果品、点心来吃茶,坐了足有一个时辰,方听得大殿上法鼓发擂。众知客就对唐半偈道:“殿上擂鼓,家师祖将出堂了。”鼓擂三通,然后,一派仙乐隐隐约约,渐次吹近堂来。唐半偈将眼往堂外一看,只见仙乐间着一队队幢幡宝盖与那香灯净水,簇拥而来,何止有百十队。到了堂外,都八字分开,独点石和尚带着一、二十个小和尚走入堂来。唐半偈看那点石和尚怎生打扮:

     

  毗卢帽方方绣佛,锦偏衫缝缝垂珠。容肥如满月,大亏美食之功;身静若高松,深得安闲之力。头圆颈直,外相宛然罗汉;性忍心贪,内才实是魔王。

     

  点石进到堂中,看见唐半偈,因问众知客道:“这位可就是唐朝天使法师?”众知客道:“正是。”点石方殷勤施礼。唐半偈见点石和尚百般做作,心下不喜,然既到此,只得上前施礼。二人礼毕,分宾主坐下。点石就问道:“侍者传言不清,不知老师奉命实是何往?”唐半偈道:“贫僧实奉唐天子敕命,往西天大雷音寺见我佛如来,拜求真解,以解真经。”点石道:“这三藏真经已流传天下久矣,天下高僧已讲解明矣,哪里还有真解?何必更求!此中必有缘故。老师远来,定知其详,伏乞朋示。”唐半偈道:“真经虽国流传天下,然未得真诠,将我佛万善法门,度世慈悲,俱流入讲经说法果报小因,厉民害道。故我佛不胜怜悯,特遣旃檀功德佛陈玄奘法师,亲临长安,现形天子朝堂,大显神通,命斗战胜佛孙悟空将天下经文尽皆封了,致经一卷一张也揭不开;又明说我佛有真解未传,要天子如昔年求经故事,再遣人去求,求得真解来解真经,方得度世度人的利益。故唐天子特命贫僧前往,只此便是实情,并无他故。”点石听了,心下方知,经揭不开是这个缘故。又想道:“我这法会下有三、四千人,皆靠着讲经说法穿衣吃饭,若依他这等说,我们的教法就要坏了。”因说道:“据老师说来,句句皆有原委,据小僧听来,句句皆是荒唐。”唐半偈道:“怎见得是荒唐?”点石道:“若说连这三藏真经都是假的,别有真解,却还说得去。既说三藏俱是真经,经义已了然明白,解来佛法尊崇天下利益,转又说是差的,置而不讲,且说别有真解,又要去求。此实好事妖僧欲败坏佛门,故为此舍近求远之计,以愚惑天子,非荒唐而何?”唐半偈道:“陈玄奘法师临坛封经,万目所见,岂是荒唐?”点石道:“我闻陈玄奘法师已坐化法门寺久矣,尚有佛骨、佛牙在塔中可据,如何又临坛封经?临坛封经,不过妖僧幻术耳!老师不可深信。去还历千山万水,莫若回朝,将贫僧之言奏知天子,重兴讲解,自然国祚绵长,万民康泰。”唐半偈笑道:“正谓妖为妖,妖即谓正为妖,理固然也。此真经之必求真解也。不然,口舌是非何所底止?小僧奉王命求解,惟有西行,不知其他。”就起身告辞。点石道:“远行无急步。此去灵山,路程遥远,老师忙也不在一时。既蒙降临,岂可无一斋之敬?”唐半偈道:“早斋已在令徒孙宝斋扰过,况有小徒在二山门控马立待。”点石道:“既有令高徒在外,何不请进来一同用斋?”因分付侍者去请。小行者听见请他,就将马拴在二山门树上。行李、木棒随身挑了入来,竟向客堂放下。唐半偈命参见点石。小行者不知怎生参见,只朝着点石唱了一个喏,就在旁边椅子上坐下。

  那点石将小行着细细一看,忽想起那日讲经时,封经的正是这等一个毛脸雷公嘴。因暗想道:“原来封经一案,就是这和尚弄的幻术!今既相逢识破,如何放得他过!”一面摆设盛斋款待他师徒二人;一面就齐集了二、三千徒子法孙,只候他师徒斋罢,遂一齐涌入法堂来见唐半偈,要求他开经。人多语乱,唐半偈一时听不明白,因问点石道:“众位高徒要开什么经?”点石道:“不瞒老师说,小僧这地方,虽还是唐朝河州卫地界,却不奉朝命,今已属西番哈泌国管了。这地方官宦军民皆信心奉佛,最喜听讲经。我法座下三、四千弟子皆以讲经为业,不意老师忽创新意,要求真解,显神通将天下经文封了。但老师封经求解,不过为唐朝起见。我这哈泌国却不在唐朝数内,为何也一例封了,绝我教衣食之计?故众子孙特求老师开恩,揭去封皮,使他们得照常讲解,便两不相碍;若老师执意不肯,恐他众人也不肯甘休。”唐半偈听了着惊道:“封经乃我佛如来之事,与贫增何干?贫僧安能擅揭!”点石道:“老师不要隐情了。那日封经时,小僧亲眼见这位令高徒手执封皮来封的。怎么与老师无干?”小行者听见,笑说道:“再认认看,是我不是我?不要错认了人。”点石道:“不错,不错!这个毛脸雷公嘴切切记得。”小行者笑道:“毛脸雷公嘴虽然记得不差,只怕老少也略差些!”点石又将小行者看了一眼道:“前日封经的果象老些。”小行者笑道:“却原来!实对你说吧,前日封经的乃是我成佛的家祖孙大圣,怎么就赖我?”点石道:“祖孙总是一般,只开了吧!”唐半偈接说道:“莫说不是小徒,就是小徒,亦不过奉我佛之命。我佛封经,你一个佛门弟子怎敢要强开?”点石道:“我佛既造经流传天下,岂有个又封之理!此不过妖僧弄幻术耳。”唐半偈大怒道:“我佛三藏真经乃灵文至宝,何妖僧幻术之敢擅封?指佛为妖,真佛门之妖也!”点石听见说他是妖,不觉满脸通红,也发怒道:“我若为妖,天下无不妖之佛矣。”众僧见点石发怒,便一齐嚷将起来道:“封经开经,姑置勿论,且先辨明了哪个是妖?”一面说,一面只管涌将上来。

  唐半偈心虽不动,却看见涌得人多,又七嘴八舌,也觉没法。小行者看见师父着急,欲要动粗,又见都是些凡僧,料禁当不起。忽见行李中那条木棒跃跃欲动,琅琅有声。因想起道:“此物欲显灵也!”因取出,双手奉与唐半偈道:“视父,邪魔外道甚盛,请试试佛宝如何?”唐半偈看见,豁然大悟。因接在手,指着点石与众僧大喝一声道:“众野狐休得无礼!将谓我佛法不灵乎?”唐半偈这一喝,声气也不甚高,不知怎么,就象雷鸣一般,直若惊天动地。那条木棒,虽不离唐半偈手中,早已在点石与那众僧头上,各各打了一下,吓得点石与众僧一时妄心尽息,邪念全消,满口伶牙俐齿,寂然不敢再辩一字,俱痴痴呆呆拜伏于地道:“请受老师教诲。”唐半偈看见棒喝有灵,众僧皈命,满心欢喜。因扶起点石道:“一念贪嗔,即属邪魔外道;寸心悔过,便成贤衲高僧。老僧有何教诲?只要大众回头努力,收拾繁华,归于清净耳。”点石定了性,请问道:“老师一味清净,则瞻礼焚修俱可废矣!”唐半偈道:“瞻礼焚修何可废?只有存此心为朝廷惜体,为天下惜财,为大众惜福,便清净矣!不然则我佛立教,非度世而祸世矣!”点石又道:“瞻礼焚修既不必废,则讲经独可废乎?”唐半偈道:“讲经何可废?不得其解而讲则可废。”点石无语。众僧因请道:“老师高论,自是佛门正旨,然大众数千人,若不讲经,衣食何来?”唐半偈道:“施于无意,饱食为安,募自多方,不能无罪。况佛力广大,自有因缘,大众何须虑得?”众僧方欢喜退立。点石因又问道:“老师这条木棒为何这等利害?”唐半偈道:“也无甚利害,不过仗佛力辨邪正耳。”点石道:“既能辨邪正,不知可能除妖?”唐半偈因未试过,便不答应。小行者因接说道:“怎么不能除妖?”点石道:“妖有神通,恐不畏此木棒。”小行者道:“不畏木棒,须畏铁棒!”点石道:“唐老师,不见有什么铁棒?”小行者道:“你要见么?”点石道:“如有,乞借一观。”小行者说得高兴,因走出外堂来道:“要看铁棒,这里来。”点石与众僧俱随涌出来,看他有甚铁棒。

  小行者直走阶下,将手向耳中取出一个绣花针儿,叫声:“大!”随变做碗口大二丈多长的一条金箍铁棒,拿在手中舞弄道:“你们看,这条铁棒可降得妖么?”点石与众僧方肃然起敬,重向唐半偈作礼道:“原来老师徒皆是活佛,弟子等肉眼不识,唐突多矣!”唐半偈也不知小行者有如此手段,忽然看见,暗暗欢喜。因说道:“贫僧远行,假此护法。”点石道:“护法一事,正不容易,弟子因无护法,近日失了一个大丛林。”唐半偈问道:“失了什么大丛林?”点石道:“不瞒老师说,此地向西三百里,有一座山,叫做五行余气山,原是两界山来的龙脉。山上有一座佛化寺,十分富盛,一向也是小僧在内焚修。近日,忽然来了一个妖怪,生得长嘴猪形,丑恶异常,说是新受佛法要来出家,等什么师父!小僧不肯容留,便使起蛮法,气力又大,将寺门前一根铁幡拔起来,横七竖八的打入。寺中虽有千余和尚,皆近他不得,都被他打得东逃西散。如今止剩他一人在内,存贮的米粮尽他受用,无人敢去动他一毫,将一座万善丛林弄做一个猪窠了。若有老师令高徒这等大法力,便不怕他了。”小行者听了,哈哈大笑道:“这样蠢东西,也算不得妖怪。既在西边,我们是顺路,你可叫人跟我去寻,我赶了他去,还你这个丛林好么?”点石道:“若是赶得他去,便另招别僧焚修,不至污秽佛地,小僧也是情愿。”小行者道:“这不打紧,快去,快去!”遂收了铁棒,一面又取了行李、木棒,去鞴马。点石与众僧还要苦留过夜,好拣选精勇肥大的和尚跟去。唐半偈求解心急,哪里肯住。因说道:“我们先去,你们随后赶来可也。”点石无奈,只得与众僧一同送出寺门,小行者扶持上马而去。正是:

     

  尊佛岂在多言,驱邪惟有一正,

  理屈难免辞穷,道高自然人敬,

  度世方见慈悲,施财邪魔谄佞,

  从来不染高僧,只是身心清净。

     

  唐半偈与小行者此去不知驱得怪否?且听下回分解。


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